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公益路上诠释青春价值
本报通讯员 杨建东
文章字数:1611
  在镇安县,刘舒萍的名字被许多人熟知,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公益的力量和创业的拼搏精神。中学时期,她认识了“最美中国人”马华,在马华的影响下走上公益之路,如今,她大学毕业,艰苦创业,成为一家餐饮店店主,依然走在公益之路上。
  谈起她的公益之路,刘舒萍的记忆回到了十年前。
  回忆起大学时期收集军训服的经历,刘舒萍的目光变得柔和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2014年刚上大学,军训结束后,操场上堆积如山的迷彩服吸引了我的注意,很多同学都直接把它们当垃圾扔了,我看着特别心疼。”刘舒萍缓缓说道,“我家在大山里,知道这些结实的迷彩服对乡亲们来说有多实用,干农活、盖房子都能派上用场。”
  怀揣着帮助家乡人的朴素愿望,刘舒萍带着学生证,开始了艰难的收集之旅。她穿梭在全校几十个班级之间,向同学们和各院系诉说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支持。但这个过程远比她想象的困难,很多人对她的行为不理解,甚至投来质疑的目光,还有人直接给她冷脸。“有时候刚开口说明来意,就被拒绝了,心里挺难受的,但一想到那些衣服能给山里人带来帮助,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刘舒萍说。
  为了收集更多的迷彩服,她几乎利用了所有课余时间。守在宿舍门口是常有的事,只要看到有同学拿着迷彩服准备扔掉,她就立刻上前,满脸笑容地劝说:“同学,这迷彩服别扔呀,攒够一麻袋我就拉走,这些衣服能给山里的乡亲们帮大忙呢!”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三天时间,终于成功收集到2000多套迷彩服。当满载着这些衣服的卡车驶向镇安山区时,刘舒萍的内心充满了期待。
  到达山区后,老乡们看到这些衣服,惊讶得合不拢嘴。一位老大爷轻轻抚摸着衣服的袖口,激动地说:“这衣服可比我们自己织的粗布还结实,穿个三五年都没问题!”那一刻,刘舒萍看着老乡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满是温暖和满足,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毕业后,刘舒萍心中那颗创业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我不想过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一直都想自己闯一闯,证明自己。”刘舒萍说。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资金不足、经验欠缺,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横在她面前。“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我,甚至还有同学嘲笑我,但我就是不想放弃。”刘舒萍说。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向亲朋好友借钱,还申请了贷款。为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她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还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经过一番努力,刘舒萍的纸包鱼店在镇安锦湖公园旁开业了。从店铺的选址、装修,到食材的采购、菜品的研发,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为了做出独特的味道,她四处寻找优质的食材供应商,不断尝试新的配方,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研发出了深受顾客喜爱的纸包鱼口味。
  店铺逐渐走上正轨,生意越来越红火,但刘舒萍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的店里雇用了十几位下岗女工,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看到他们生活越来越好,我也开心。”刘舒萍笑着说。
  在刘舒萍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她影响深远,那就是马华。“高中时认识了马华大哥,他坐在轮椅上还坚持助学,这种精神真的特别打动我。”刘舒萍说。受马华的影响,刘舒萍在创业后也踏上了助学之路。她通过马华,与旬阳市仁河镇的一位孩子结成帮扶对子,每年都为其捐赠助学金。“只要这孩子努力学习,有需求,我就会一直资助他到大学毕业。”刘舒萍认真地说。
  除了资助这位学生,刘舒萍还经常关注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她会定期去当地的孤儿院看望孩子们,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陪孩子们聊天、做游戏,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这些孩子都很懂事,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有意义。”刘舒萍说。
  “这一路走来,有困难也有收获,但我从不后悔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刘舒萍感慨地说:“未来,我希望能把店铺经营得更好,也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一起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刘舒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价值,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在公益和创业的道路上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