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八旬老人与护士团队的温暖故事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968
  近日,在商洛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一封感谢信牵出了86岁患者王巧云与护士长王丹婷及团队的暖心故事。
  “这儿的人把心掰成好多小瓣,每瓣都带着暖乎气儿。”5月10日,即将出院的王巧云,摩挲着床头护士手工制作的纸花,眼角含笑。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她对护理团队最真挚的感激。
  回忆起入院时的情景,王奶奶眼眶湿润,“刚住院那会儿,脚肿得走不了路,血糖忽高忽低,整个人没一点盼头。”患有糖尿病合并多种并发症的她,脚踝肿胀发亮,血糖数值如过山车般剧烈波动——凌晨3时飙升至13.6mmol/L,清晨又骤降至3.2mmol/L。长期病痛的折磨,让老人抗拒治疗,甚至不愿打针服药。
  “对待老年患者,光治病不行,得治‘心’。”王丹婷带着团队迅速行动。治疗上,她协助崔荣荣、郭迪媛两位医生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护理中,她化身“生活管家”:手绘分餐提醒表,把复杂的营养搭配变成童趣图示;每周更换床头的康乃馨,还在护士站备着应急糖果。“糖尿病患者情绪波动大,我们得让病房有‘家’的温度。”她说。
  这份温暖,藏在护理团队的每个细节里。深夜查房时,护士寇娇娇发现王奶奶被子滑落,“我屏住呼吸跪在床边,轻轻把被角掖好。”寇娇娇眼眶泛红,“没想到老人家迷迷糊糊说了句,‘闺女,你比我亲孙女还细心’,那一刻心里特别暖。”护士王琳每天举着食物模型,用商洛方言耐心讲解:“奶奶,米饭就吃拳头大,青菜尽管敞开吃!”怕老人记不住,她还把要点编成顺口溜贴在床头,“粗粮细粮搭配好,蔬菜水果不能少”。护士项妍每次抽血前,都会先把棉垫焐热,“病人有时候就像孩子,得哄着。我跟奶奶说‘咱们要找最听话的小血管’,她就笑着配合我。”
  最让王奶奶难忘的是5月6日的深夜。“我难受得睡不着,护士杨转转在床边给我揉腿,临走时特意留了20厘米门缝。”老人指着门轻声说,“那道光照进来,像妈妈在哄我睡觉,只要听到走廊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我就知道她又在看我了。”而杨转转却觉得这只是常规操作,“留门缝既能观察患者情况,又不会频繁进出打扰休息”。
  如今,王奶奶的水肿完全消退,血糖稳定在5~8mmol/L。内分泌科主任崔荣荣感慨:“这封感谢信,是对我们‘家文化’理念最好的诠释。”从智能泡茶桶到爱心角落,从个性化护理到医患手绘的“控糖秘籍”,这个科室正用行动证明:医学不仅是精密的科学,更是有温度的守护。正如王丹婷所说:“最好的护理,是让患者在病痛中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