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泥瓦匠到“羊司令”
本报见习记者 马姜
文章字数:1282
    初夏时节,青草正茂,在商州区板桥镇桃岔河村的牧泽家庭农场,一群山羊在绿意中穿梭觅食,农场主人李伟正挥着铁锹清理圈舍。“搞养殖累是累,但看着羊一天天长大,心里踏实得很。”李伟笑着说。
  30岁的李伟是土生土长的桃岔河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干过瓦工,跑过工地。风吹日晒,辛苦不说,一年也难得回几趟家。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是在2020年。李伟介绍,前些年,父亲养了十几只山羊,规模小,经济效益也不明显。有一次,他在给山羊喂草时突然冒出个想法:为何不进行规模化养殖呢?“这290亩坡地是我们家30年前承包的,种过药、栽过树。但这两年父母年龄大了,坡地就一直荒着,怪可惜的。”李伟说。
  “我不想一直在外漂着,既然咱家里有现成的坡地资源,也有一定的养殖技术,咱们就试着把养殖做大。”李伟的想法起初并不被看好,村里人认为他做惯了瓦工,现在却要回来养羊,很不靠谱。可李伟认准的事,咬着牙也要干下去。
  他以闲置山坡地为基础,成立了牧泽家庭农场。为了掌握科学养殖知识与技术,李伟多次前往商州区畜牧兽医中心接受培训,跟着技术员学选种、防疫、配料,还跑到宝鸡、河南等地的农场学习先进经验,考察山羊品种,并采购优质种羊进行繁育。
  在李伟的精心筹划和细致管理下,农场慢慢走上正轨。他从饲料配比到放牧打扫,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马虎。到2021年,山羊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十几只扩大到了180多只,农场初具规模。但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同年,李伟经历了至今难忘的一场灾难:羊群突然暴发疫病,一开始是十几只羊食欲缺乏,呼吸困难,但随后短短一周时间里,180多只山羊全部染疫,卧病不起。
  “当时真是感觉天都塌了。”李伟心有余悸地说,“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小反刍’,可打了几天药都不见好。”当时他四处请教其他养殖户,翻书查资料,还在网上发帖求助,经过多方比对,他才意识到这些症状并不完全符合“小反刍”,而是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于是李伟到处买药,回来后他时时守在羊舍观察病情,连着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山羊逐渐站起来、进食、活动,最终,180多只山羊全部存活下来。
  2024年,牧泽家庭农场的山羊数量已经突破了300只。同时,李伟还尝试养了10多头牛,探索“牛羊共养”的综合农场发展模式。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圈舍、防疫等基础设施也亟须改善。今年,商州区畜牧兽医中心为他的农场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升级改造圈舍,崭新的保温彩钢棚让羊群能安然度过严寒酷暑;板桥镇上也定期发放疫苗,并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防疫,帮助他把好安全关。
  在销售方式上,李伟也玩出了新花样,他开设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定期直播放牧日常,分享农场自然风光,展示羊肉品质,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关注。“咱不比大企业,得靠真实、接地气。”李伟说。通过短视频的推广,他的山羊卖到了湖南等地,去年出栏170多只,实现收入20多万元。很多客户也因山羊肉质优良,成为李伟的回头客。
  从外出务工的泥瓦匠,到管理300多只山羊的“羊司令”,李伟的返乡创业之路走得虽不轻松,却一步一个脚印,越走越实。他不怕苦、不怕累,把脚下的荒坡地变成了希望田,凭借坚持与智慧,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