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守护隐私尊严 让志愿服务更有温度
陈 静
文章字数:790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保护受助者的个人尊严与隐私,是丈量善意厚度的标尺。当受助者能在安全、体面的环境中接受帮助,善意才能真正抵达人心,激发社会向善的力量。
  然而,现实中仍有个别不尊重受助者的案例,有接受爱心捐赠的学生正面影像被曝光,有接受帮扶的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身体特点、家庭环境等成为博取眼球的噱头,还有在志愿服务中进行摆拍、注重宣传效果而忽略志愿服务的本身内容等。
  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宣扬公益成果,实则让本应温暖的帮扶变成了二次伤害。当受助者因隐私泄露而陷入社交困境,或因尊严受损而对善意产生抗拒,志愿服务的价值便被大打折扣。
  保护隐私与尊重人格,需要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将隐私保护纳入制度设计的核心,制定详细的信息管理措施。从信息采集环节开始,就应明确告知受助者信息用途,仅收集与服务直接相关的内容,并获得其同意。在信息存储环节,使用加密电子表格或纸质档案单独存放受助者信息,限制信息接触权限,设置专人管理,防止信息被随意翻阅、复制。在志愿服务记录、案例分享中,用编号或化名代替受助者真实姓名,采用匿名化处理、模糊关键信息等方式,避免身份泄露。在宣传报道时,未经同意,不拍摄、不使用其正面清晰照片;若需使用影像资料,对受助者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或采用背影、局部等不暴露身份的画面,用艺术化表达替代真实影像,不将受助者作为博取关注的“素材”。同时,志愿者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需接受专业培训,提升隐私保护意识,树立“尊重优先”的服务理念;在与受助者沟通时,始终保持平等、谦逊的态度,避免言语中可能出现的歧视性表达;在服务过程中,注重细节关怀,用行动维护受助者的尊严。
  志愿服务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灵的慰藉。只有将保护隐私、尊重人格融入每一个服务细节,才能让善意真正抵达人心,让志愿服务成为照亮社会的温暖之光。期待更多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以专业与温情,守护受助者的尊严与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