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文学在童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
本报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1180
  5月15日下午,镇安县第二中学“追光者”儿童文学班的第二课堂里,大屏幕上,一只朱鹮轻舒双翅,在阳光下划出一道美丽的虹影,40多双眼睛追着那道影子闪动,随即爆发出低低的惊叹声。讲台上,冯老师展开手中的《朱鹮重生记》,笑着指向屏幕:“看,绘本中的故事因其真实性而有了生命力。”
  学生称呼的“冯老师”并非教师,但每当他受邀来讲课,课堂里座无虚席,他总能在文学和自然生态的交响中,给孩子带来兴趣和快乐。他是市生态环境局镇安县分局宣传员冯桂平,还有一个身份是青年儿童文学作家,迄今已在各类杂志报纸发表小说20多万字,获得“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等全国性文学奖10多项,出版单行本小说《獒王归乡记》《百合静静绽放》《寨王》《山神》和科普绘本《朱鹮重生记》等,都是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用文学在童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
  作为环保宣传员兼儿童文学作家,冯桂平的双重身份在秦岭脚下碰撞出独特的教育火花。他办公室的案头常年堆叠着两摞书稿:一摞是生态环境有关材料,另一摞是正在创作的生态小说。“文学是柔软的手术刀,可以在不破坏心灵外壳的情况下,把生态意识植入孩子们的生命基因中,让他们一生获益,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冯桂平说,他经常在秦岭各自然保护区实地调研,目睹过被兽夹伤害的野猪,也记录下朱鹮种群复壮的轨迹。这些真实见闻给了他创作灵感,作品《寨王》《赶仗》中,他就将生态伦理等编织进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给孩子们以启迪。
  “我们也经常在学校、广场、社区做环保宣传,发放环保知识手册,但是我发现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宣传,不仅是小孩喜欢,大人也同样喜欢。”冯桂平深谙儿童心理的“魔法时刻”——当绘本中的故事在生态课堂播放的纪录片里真实上演,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轰然消融,那一刻种下的敬畏,远比环保手册上的条款更鲜活。他经常把生态课堂搬到室外,带孩子们辨认云朵状的植物图鉴,教他们倾听风掠过梧桐的不同音调,带他们走进污水处理厂,了解每一滴生命之水的处理难度。
  这几年,冯桂平用“文学浸润式”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涟漪,正从山城镇安走向全省。他在镇安县图书馆讲座班给幼儿讲《寨王》时,野猪族群在春荒时惧怕人类,却又总是紧跟人类的足迹,孩子们惊呼猎人的残忍。在省图书馆高新馆小剧场儿童文学作家见面会上,他讲述《朱鹮重生记》时,朱鹮爸爸撞上电线的瞬间,总有孩子下意识地伸手想接住书页里坠落的影子,更有戴着红领巾、胸前别着自制的“野生动物保护员”徽章的孩子向他索要签名。在曲江书城的“儿屿·万物有灵”阅读分享大会上,孩子们捧着《山神》问:“冯老师,山神真会庇佑秦岭山中的野生动物吗?”
  冯桂平告诉记者,他正在寻找下一个让童心感动的瞬间,下一本新书提纲已经出炉。用儿童文学的方式讲述生态环境保护,这是一个永不谢幕的生命课堂,或许就在明天,当某个孩子合上书本望向青山时,他眼中会闪烁起守护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