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章字数:6811
编者按
在秦岭的苍翠褶皱中,商洛如一册未被尘封的典籍,以山水为纸、文脉为墨,书写着中国文学的根系与新生。5月26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工作会暨现场调研活动在此举办,来自全国的作家漫步商山洛水间,触摸历史肌理,汲取生活养分。
在秦岭博物馆的巨幅沙盘前,作家们凝视着蜿蜒的水系模型,触摸华夏文明的千年脉搏;踏入丹凤县棣花古镇的青石板巷,贾平凹笔下的秦腔仿佛仍在檐角回荡,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鲜活在此悄然碰撞。本报记者对参加采风活动的部分作家进行了专访,作家纷纷表示,这场调研不仅是脚步的丈量,更是文学的扎根。他们将以笔为桥,横跨地域与时代,在“深入生活”中寻找创作富矿,于“扎根人民”处叩问文学初心。一同见证新时代文学如何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完成“双向奔赴”,绽放出最鲜活的时代之光。
上海市作协创联室专业作家王若虚:
打通文学下沉通道
作为上海作协最年轻的理事之一、专业作家,王若虚近年来持续关注基层文学建设。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凭借《尾巴》《限速二十》等作品屡获文学奖项的青年作家,针对“如何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认为:“基层是文学生态最重要的土壤,必须通过特色项目实现精准对接。”
“基层文学组织是我们整个文学生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最广袤的土壤。”王若虚说,推动文学资源下沉,需打破以往单向输出的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作协作家和基层群众的文学需求,组织知名作家、评论家深入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文学讲座、创作辅导、作品分享等活动,使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与此同时,期刊资源下沉同样关键,这不仅能让文学抵达更广阔的群体,还能实现基层声音对文学创作的反向滋养。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江西省作协主席江子:
文学连接故土与远方
盛夏的商洛,群山叠翠。5月23日,江西省作协主席、散文家江子(本名曾清生)再次踏上了这片让他“文字生根”的土地。谈起3年前那根“拉了拉我的枝条”、博物馆里斑驳的玉器以及他心中“如庙宇般庄重”的面馆,江子言语间尽显对商洛的深情与对新时代基层文学实践的思考。
2021年初访商洛,江子在山阳县法官镇与一棵树的枝条的“邂逅”,成了他笔下的传奇。“我发现秦岭看到戴着草帽的我慈爱有加……在山阳县法官镇,有一棵树的枝条还拉了拉我,说不定它是错把我当成了它的一个熟人,想要和我拉拉家常呢。它是不是想问问我对这里的原乡梯田、千亩荷塘、月亮湾瀑布的印象如何?”这充满灵性的瞬间,被他写进散文《在商洛》中。此次重访,江子还想再戴上草帽去山阳县法官镇问问那位故友是否还认得这顶“信物”。江子发表于《延河》杂志的作品,用盖铜鼎上的锈比喻商洛月亮的古老和斑驳,以庙宇比面馆,将商洛的古老与鲜活熔铸成独特的文学意象。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的先行者,江子对基层文学阵地有着独到见解。“新时代的文明实践点,应是文学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他以江西于都、宁都两地的实践为例,将这类阵地比作“文学根据地”——既让全国作家在此汲取红色文化、地域文明的养分,又通过文学改稿、文学采访、作品分享、优秀文学讲座等活动反哺本土文学力量。
“外省作家在根据地获得新生,本地作者则从交流中打开视野。”江子回忆,宁都客家文化工作坊曾促成多位农民诗人登上《诗刊》,而于都长征主题创作营则诞生了多部入围全国奖项的散文集。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
溯游生命源头的感动
站在秦岭博物馆的巨型沙盘前,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飞雁目光灼灼。这位以《省府前街》《天蝎》等作品蜚声文坛的中原作家,此刻正凝视着山脉间蜿蜒的水系模型,“原来滋养黄河文明的乳汁,正是从眼前这片土地汩汩流出。”他转身望向玻璃幕墙外的苍翠群山,声音里带着震颤:“作为黄河儿女,此刻竟有了溯游生命源头的感动。”
在纪录片放映厅的幽蓝光影中,南飞雁诉说他对秦岭的印象。当4K影像呈现出雪线消融、溪涧奔涌的壮美画面时,这位惯用文字构建世界的作家坦言受到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站在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连呼吸都变得庄重——你知道每一口空气,都曾被老子、商鞅、李白吞吐过。”
谈及对商洛的初印象,南飞雁的眼角扬起笑意。“贾平凹笔下的‘秦腔’、陈仓文字里的乡愁、陈彦戏剧中的人生况味,早就为商洛构筑了立体的文学图腾。如今穿行在商山洛水间,方才懂得这种文化基因的来处。”
暮色漫进秦岭博物馆的落地窗,南飞雁的身影与秦岭的轮廓渐渐重叠,或许下次再来,他能带着中原的麦香,与商洛的竹风完成一次文学对话。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湖北省作协创作(社会)联络部副主任王桐贵:
文学实践激发创作灵感
5月26日下午,在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后,湖北省作协创作(社会)联络部副主任王桐贵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走进秦岭博物馆的那刻,仿佛打开了一部镌刻着华夏文明密码的立体史书。
“通过博物馆的展陈,我深切感受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岭蕴含着璀璨的人文瑰宝与珍贵的文化资源。”王桐贵说,“这些绝非一般的陈列展品,而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秦岭的灵魂与根脉所在。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商洛,生态宜居、文化深厚,不愧为‘中国康养之都’。”
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商洛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的关键担当。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民俗故事、举办文化活动,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王桐贵表示,文化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障与资源支持,更为文学创作者们搭建了广阔的创作舞台。当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相互交融,作家便能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生命力的作品,让商洛文化以文学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湖北——陕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作为湖北人,王桐贵对陕南地区并不陌生,他对陕西文化了解颇深:“陕南灵秀、关中厚重、陕北豪迈,三种不同文化气质相互交织,勾勒出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他眼中,商洛恰似陕南文化这片灵秀天地中的一颗明珠,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蕴含着秦岭的坚韧质朴。
王桐贵说:“文化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学实践则是打开机遇之门的金钥匙,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跨地域的文学交流活动,激发创作灵感、推动文学创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党率航)
宁夏自治区作协秘书长马武君:
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采风活动紧凑而充实,对我而言,是一次满载收获与感动的文学之旅。”5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马武君说。
马武君表示,这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邀请了全国各地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负责人前来参加,各地文学实践点之间的联系得到增强,也为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以及在新时代做好创联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我们感受到了商洛浓厚的文学氛围与热情,尽管此前对商洛了解不多,但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我对商洛这片土地有了直观的认识。”马武君说,商洛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陈列的历史文物,还是展现的民俗风情,都让他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作为初次到访的外乡游客,马武君已经对商洛心生眷恋:“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带我的孩子、家人还有朋友、文学创作者再来这里参观学习。”他表示,商洛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优质素材,更是开展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
从贺兰山到秦岭,从塞上江南到秦岭腹地。此次之行,也让马武君对新时代文学实践有了新的思考。他表示,将积极推动宁夏与商洛在文学领域的交流,让两地的文学创作者相互学习,共同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携手前行。(本报记者 党率航)
中国铁路作协副秘书长赵文辉:
在文化根系里寻找坐标
“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后,让我对秦岭的历史文化和商洛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月26日下午,中国铁路作协副秘书长赵文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里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赵文辉接着说,秦岭博物馆内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通过精心的布展和生动的讲解,变得鲜活起来。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秦岭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商洛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博物馆是最好的历史课堂,参观博物馆对我们了解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经常带着家人和孩子来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赵文辉说,“这不仅让我们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也能让下一代在文化根系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报记者 黄朝梅)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
叙说秦岭褶皱里的故事
“走进秦岭博物馆,仿佛瞬间跌入了时光的褶皱里,我对秦岭的历史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认知,突然明白秦岭的‘高大’从来不止于海拔——它是文明与自然交织的立体史诗,每道山脊都镌刻着华夏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密码。”5月26日下午,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和讲解下,周习穿梭于博物馆各个展厅,边走边看边听,感受秦岭作为中央水塔和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性及文化价值,了解商洛农耕文明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色,近距离感受历史的魅力。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等古老文物以及地质、生物等自然类标本和当代历史见证物……文物无声,见证光辉历史,折射精神力量,让周习切身感受到了秦岭的独特魅力和商洛悠久的历史文化。
“当我们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守护这片山脉时,其实是在续写秦岭作为‘中央水塔’的永恒命题。”周习感慨道。
商洛这片热土上涌现了贾平凹、陈彦、陈仓等优秀作家。这方土地,既能生长出《秦腔》里吼破天的高原魂,也能孕育《主角》中绕梁三日的秦腔韵,贾平凹笔下的商山早行,陈彦书里的秦腔班社,本质上都是秦岭文化蒸馏出的精神原浆。
“自从看了贾平凹老师的《商州三录》,‘商洛’两个字在我的心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周习说,商洛是文人向往的地方,不管是贾平凹、陈彦的小说,还是陈仓的散文,都展现了秦岭商洛独有的魅力。
“秦岭的褶皱里永远藏着未拆封的故事,值得探讨,值得研究,也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来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周习说。 (本报记者 黄朝梅)
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郭莉:
架起文学与基层的“双向电路”
作为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郭莉在基层文学战线深耕多年。谈及中国作协推动的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建设,这位国家电网一线写作者表现出强烈共鸣:“这种双向机制真正打通了文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曾组织多场作家进基层活动的郭莉指出,实践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双向赋能:“著名作家带着创作经验下沉到变电站、抢修现场,把高压线上的故事转化成文学作品;基层作者通过专业指导,把故事写得更有感染力。”
郭莉认为,这种双向赋能的机制,本质上是在文学圣殿与工业现场之间建立了“知识变压器”,让作家的思想能量转化为基层的精神动能,让一线的生活热能升华为文学的艺术势能。
“作为电力系统基层写作者,我们热切期待加入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建设,愿以手中的笔为导线,共同编织起记录电力奋斗史诗、传播电力工人精神的‘文学电网’,让每一个扎根基层的文字都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光源。”郭莉说。 (本报记者 杨 萌)
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郑洁:
在秦岭深处挖掘文学富矿
“这是我首次踏足商州和丹凤,但我与商洛这片土地的缘分早已结下。”5月26日下午,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郑洁在探访宋金边城、欣赏千亩荷塘后难掩兴奋,“去年,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文化基地在柞水县顺利落成后,那里便不仅仅是矿石开采的现场,还成为了资源开发与秦岭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实践典范。在采风过程中,众多冶金系统的文学爱好者将大秦岭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故事,融入文学创作中,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行走在清风古街,草木芬芳扑面而来,脚下青石板路诉说岁月的沧桑,路边的溪流叮咚作响,与远处黛色山峦相映成趣,一处处古老建筑展示着独属于丹凤的民俗风情。
郑洁感慨道:“商洛气候凉爽湿润,在这两天的行程中,我领略到这里在自然风光与人文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是此次现场调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秦岭博物馆的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气息无处不在,秦岭作为矿产资源宝库的价值展露无遗。在贾平凹先生的故居,更是让我直观感受到秦岭不仅是矿产资源的宝藏,更是滋养一代又一代文学创作者的沃土。”
“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调研,不仅是一场文学的寻根之旅,更是对文学发展新路径的积极探索。”郑洁表示,将组织冶金行业的作家前往商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深度聚焦秦岭自然保护与文学创作两大主题。一方面,学习商洛在自然保护与文学创作有机结合方面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期待商洛的文学创作者能为冶金行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
“希望文学创作者多来秦岭,特别是秦岭腹地的商洛,走一走、看一看,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在自然与文学的双重宝藏中探寻全新的创作路径,碰撞出更多精彩的文学火花,让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郑洁满怀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 党率航)
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徐春林:
作品从土地上生长
五月的商洛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第一次来到商洛的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徐春林在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和丹凤棣花古镇后,对商洛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秦岭博物馆的过程,就像展开一幅镌刻着华夏文明密码的立体画卷。”徐春林感慨道,“在这里不仅触摸到‘中华祖脉’的文化肌理,更透过展厅多媒体演示,目睹了秦岭如巨龙横亘华夏腹地的雄奇身姿,仿佛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千年故事。”
这番感悟让他不禁联想到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和平长江》时的调研经历:“秦岭与长江的渊源远比想象中深邃。作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秦岭北坡的渭水支流如泾河、洛河奔涌汇入黄河,南麓的汉江、嘉陵江却以‘百川归海’之势融入长江。这种地理奇观恰似文明的双螺旋,既让两大流域在水文上泾渭分明,又通过秦岭的生态纽带,让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隐秘的对话。”
“秦岭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发掘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再来了解商洛,可能会更深刻地了解秦岭与商洛之间的文化内涵。”徐春林说。
在丹凤县棣花古镇,徐春林参观贾平凹故居时,他感触颇深:“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生长在贾平凹的笔下,在他的作品里驻足。作家的作品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的笔要是离了土地,就像秦岭的树断了根系,这让我对今后的写作有了更深的启发。”
文学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徐春林表示,今后,将会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作品。 (本报记者 黄朝梅)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陈利生:
融入市井烟火
“商洛的戏曲一开腔就让人挪不动脚,街头巷尾处处是故事!”5月26日,浙江省临安区作家协会主席陈利生站在商鞅广场前,望着练太极的市民与唱秦腔的戏班,言语间满是赞叹。这位曾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的基层文学工作者,近日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身份首次到访商洛。在他眼中,这座陕南小城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恰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活水之源”。
尽管是初次到访,陈利生对商洛的观察却细致入微。抵达当晚,他特意搭乘两趟公交车穿行城区,“从车窗望出去,路灯下的公园里满是跳舞、健身的市民,商铺招牌上还能看见贾平凹作品里的方言词——这种蓬勃的生活气象,瞬间让我理解了为何这里能走出贾平凹、陈彦这样的文学大家。”陈利生说。
他尤为感慨当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5月26日晚,在文艺演出上所听的商洛花鼓戏,唱词里透着陕南人的质朴幽默。戏曲演员和观众之间那种浑然天成的互动,是坐在书斋里想象不出的鲜活素材。”谈及对这座文学名城的印象,陈利生反复用“震撼”形容,“这里的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在市井烟火里的呼吸与心跳。”
作为全国首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点的亲历者,陈利生以临安经验印证基层文学培育的可行性。“2022年6月,实践点落地临安时,我们所在地区基层作家屈指可数。文学实践点成立后,这两年通过出政策、出机制培育文学新力量,2022年以来就有7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有很多基层作家在全国主流刊物,比如《北京文学》《长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上发表作品。”
面对基层文学发展的瓶颈,陈利生直言:“县城作家最缺的不是才华,而是突破地域局限的机会。”他建议中国作协将名家资源化为“可触及的灯塔”“希望中国作协的导师资源能像毛细血管般深入县域,通过驻点创作、结对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作家突破创作瓶颈。”
(本报记者 杨 萌)
在秦岭的苍翠褶皱中,商洛如一册未被尘封的典籍,以山水为纸、文脉为墨,书写着中国文学的根系与新生。5月26日,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工作会暨现场调研活动在此举办,来自全国的作家漫步商山洛水间,触摸历史肌理,汲取生活养分。
在秦岭博物馆的巨幅沙盘前,作家们凝视着蜿蜒的水系模型,触摸华夏文明的千年脉搏;踏入丹凤县棣花古镇的青石板巷,贾平凹笔下的秦腔仿佛仍在檐角回荡,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鲜活在此悄然碰撞。本报记者对参加采风活动的部分作家进行了专访,作家纷纷表示,这场调研不仅是脚步的丈量,更是文学的扎根。他们将以笔为桥,横跨地域与时代,在“深入生活”中寻找创作富矿,于“扎根人民”处叩问文学初心。一同见证新时代文学如何在基层沃土中扎根生长,完成“双向奔赴”,绽放出最鲜活的时代之光。
上海市作协创联室专业作家王若虚:
打通文学下沉通道
作为上海作协最年轻的理事之一、专业作家,王若虚近年来持续关注基层文学建设。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凭借《尾巴》《限速二十》等作品屡获文学奖项的青年作家,针对“如何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他认为:“基层是文学生态最重要的土壤,必须通过特色项目实现精准对接。”
“基层文学组织是我们整个文学生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最广袤的土壤。”王若虚说,推动文学资源下沉,需打破以往单向输出的模式。通过精准对接作协作家和基层群众的文学需求,组织知名作家、评论家深入乡村、社区、学校等开展文学讲座、创作辅导、作品分享等活动,使优质资源直达基层。与此同时,期刊资源下沉同样关键,这不仅能让文学抵达更广阔的群体,还能实现基层声音对文学创作的反向滋养。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江西省作协主席江子:
文学连接故土与远方
盛夏的商洛,群山叠翠。5月23日,江西省作协主席、散文家江子(本名曾清生)再次踏上了这片让他“文字生根”的土地。谈起3年前那根“拉了拉我的枝条”、博物馆里斑驳的玉器以及他心中“如庙宇般庄重”的面馆,江子言语间尽显对商洛的深情与对新时代基层文学实践的思考。
2021年初访商洛,江子在山阳县法官镇与一棵树的枝条的“邂逅”,成了他笔下的传奇。“我发现秦岭看到戴着草帽的我慈爱有加……在山阳县法官镇,有一棵树的枝条还拉了拉我,说不定它是错把我当成了它的一个熟人,想要和我拉拉家常呢。它是不是想问问我对这里的原乡梯田、千亩荷塘、月亮湾瀑布的印象如何?”这充满灵性的瞬间,被他写进散文《在商洛》中。此次重访,江子还想再戴上草帽去山阳县法官镇问问那位故友是否还认得这顶“信物”。江子发表于《延河》杂志的作品,用盖铜鼎上的锈比喻商洛月亮的古老和斑驳,以庙宇比面馆,将商洛的古老与鲜活熔铸成独特的文学意象。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的先行者,江子对基层文学阵地有着独到见解。“新时代的文明实践点,应是文学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他以江西于都、宁都两地的实践为例,将这类阵地比作“文学根据地”——既让全国作家在此汲取红色文化、地域文明的养分,又通过文学改稿、文学采访、作品分享、优秀文学讲座等活动反哺本土文学力量。
“外省作家在根据地获得新生,本地作者则从交流中打开视野。”江子回忆,宁都客家文化工作坊曾促成多位农民诗人登上《诗刊》,而于都长征主题创作营则诞生了多部入围全国奖项的散文集。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
溯游生命源头的感动
站在秦岭博物馆的巨型沙盘前,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飞雁目光灼灼。这位以《省府前街》《天蝎》等作品蜚声文坛的中原作家,此刻正凝视着山脉间蜿蜒的水系模型,“原来滋养黄河文明的乳汁,正是从眼前这片土地汩汩流出。”他转身望向玻璃幕墙外的苍翠群山,声音里带着震颤:“作为黄河儿女,此刻竟有了溯游生命源头的感动。”
在纪录片放映厅的幽蓝光影中,南飞雁诉说他对秦岭的印象。当4K影像呈现出雪线消融、溪涧奔涌的壮美画面时,这位惯用文字构建世界的作家坦言受到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站在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连呼吸都变得庄重——你知道每一口空气,都曾被老子、商鞅、李白吞吐过。”
谈及对商洛的初印象,南飞雁的眼角扬起笑意。“贾平凹笔下的‘秦腔’、陈仓文字里的乡愁、陈彦戏剧中的人生况味,早就为商洛构筑了立体的文学图腾。如今穿行在商山洛水间,方才懂得这种文化基因的来处。”
暮色漫进秦岭博物馆的落地窗,南飞雁的身影与秦岭的轮廓渐渐重叠,或许下次再来,他能带着中原的麦香,与商洛的竹风完成一次文学对话。 (本报记者 巩琳璐)
湖北省作协创作(社会)联络部副主任王桐贵:
文学实践激发创作灵感
5月26日下午,在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后,湖北省作协创作(社会)联络部副主任王桐贵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走进秦岭博物馆的那刻,仿佛打开了一部镌刻着华夏文明密码的立体史书。
“通过博物馆的展陈,我深切感受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秦岭蕴含着璀璨的人文瑰宝与珍贵的文化资源。”王桐贵说,“这些绝非一般的陈列展品,而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秦岭的灵魂与根脉所在。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的商洛,生态宜居、文化深厚,不愧为‘中国康养之都’。”
在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守护与传承文化遗产,不仅是商洛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的关键担当。保护历史文物、传承民俗故事、举办文化活动,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王桐贵表示,文化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障与资源支持,更为文学创作者们搭建了广阔的创作舞台。当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相互交融,作家便能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生命力的作品,让商洛文化以文学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湖北——陕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作为湖北人,王桐贵对陕南地区并不陌生,他对陕西文化了解颇深:“陕南灵秀、关中厚重、陕北豪迈,三种不同文化气质相互交织,勾勒出陕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他眼中,商洛恰似陕南文化这片灵秀天地中的一颗明珠,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蕴含着秦岭的坚韧质朴。
王桐贵说:“文化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学实践则是打开机遇之门的金钥匙,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跨地域的文学交流活动,激发创作灵感、推动文学创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党率航)
宁夏自治区作协秘书长马武君:
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调研采风活动紧凑而充实,对我而言,是一次满载收获与感动的文学之旅。”5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秘书长马武君说。
马武君表示,这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邀请了全国各地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负责人前来参加,各地文学实践点之间的联系得到增强,也为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以及在新时代做好创联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
“我们感受到了商洛浓厚的文学氛围与热情,尽管此前对商洛了解不多,但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我对商洛这片土地有了直观的认识。”马武君说,商洛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光荣的革命传统,都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陈列的历史文物,还是展现的民俗风情,都让他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作为初次到访的外乡游客,马武君已经对商洛心生眷恋:“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带我的孩子、家人还有朋友、文学创作者再来这里参观学习。”他表示,商洛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优质素材,更是开展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
从贺兰山到秦岭,从塞上江南到秦岭腹地。此次之行,也让马武君对新时代文学实践有了新的思考。他表示,将积极推动宁夏与商洛在文学领域的交流,让两地的文学创作者相互学习,共同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携手前行。(本报记者 党率航)
中国铁路作协副秘书长赵文辉:
在文化根系里寻找坐标
“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后,让我对秦岭的历史文化和商洛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月26日下午,中国铁路作协副秘书长赵文辉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里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赵文辉接着说,秦岭博物馆内的文物不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通过精心的布展和生动的讲解,变得鲜活起来。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秦岭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商洛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博物馆是最好的历史课堂,参观博物馆对我们了解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要经常带着家人和孩子来博物馆,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赵文辉说,“这不仅让我们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也能让下一代在文化根系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报记者 黄朝梅)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
叙说秦岭褶皱里的故事
“走进秦岭博物馆,仿佛瞬间跌入了时光的褶皱里,我对秦岭的历史文化脉络有了全新的认知,突然明白秦岭的‘高大’从来不止于海拔——它是文明与自然交织的立体史诗,每道山脊都镌刻着华夏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密码。”5月26日下午,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和讲解下,周习穿梭于博物馆各个展厅,边走边看边听,感受秦岭作为中央水塔和文化遗产宝库的重要性及文化价值,了解商洛农耕文明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色,近距离感受历史的魅力。石器、陶器、骨器、玉器、青铜器等古老文物以及地质、生物等自然类标本和当代历史见证物……文物无声,见证光辉历史,折射精神力量,让周习切身感受到了秦岭的独特魅力和商洛悠久的历史文化。
“当我们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守护这片山脉时,其实是在续写秦岭作为‘中央水塔’的永恒命题。”周习感慨道。
商洛这片热土上涌现了贾平凹、陈彦、陈仓等优秀作家。这方土地,既能生长出《秦腔》里吼破天的高原魂,也能孕育《主角》中绕梁三日的秦腔韵,贾平凹笔下的商山早行,陈彦书里的秦腔班社,本质上都是秦岭文化蒸馏出的精神原浆。
“自从看了贾平凹老师的《商州三录》,‘商洛’两个字在我的心中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周习说,商洛是文人向往的地方,不管是贾平凹、陈彦的小说,还是陈仓的散文,都展现了秦岭商洛独有的魅力。
“秦岭的褶皱里永远藏着未拆封的故事,值得探讨,值得研究,也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来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周习说。 (本报记者 黄朝梅)
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郭莉:
架起文学与基层的“双向电路”
作为江苏省电力作协副主席,郭莉在基层文学战线深耕多年。谈及中国作协推动的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建设,这位国家电网一线写作者表现出强烈共鸣:“这种双向机制真正打通了文学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曾组织多场作家进基层活动的郭莉指出,实践点的核心价值在于双向赋能:“著名作家带着创作经验下沉到变电站、抢修现场,把高压线上的故事转化成文学作品;基层作者通过专业指导,把故事写得更有感染力。”
郭莉认为,这种双向赋能的机制,本质上是在文学圣殿与工业现场之间建立了“知识变压器”,让作家的思想能量转化为基层的精神动能,让一线的生活热能升华为文学的艺术势能。
“作为电力系统基层写作者,我们热切期待加入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建设,愿以手中的笔为导线,共同编织起记录电力奋斗史诗、传播电力工人精神的‘文学电网’,让每一个扎根基层的文字都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光源。”郭莉说。 (本报记者 杨 萌)
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郑洁:
在秦岭深处挖掘文学富矿
“这是我首次踏足商州和丹凤,但我与商洛这片土地的缘分早已结下。”5月26日下午,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郑洁在探访宋金边城、欣赏千亩荷塘后难掩兴奋,“去年,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文化基地在柞水县顺利落成后,那里便不仅仅是矿石开采的现场,还成为了资源开发与秦岭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实践典范。在采风过程中,众多冶金系统的文学爱好者将大秦岭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故事,融入文学创作中,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行走在清风古街,草木芬芳扑面而来,脚下青石板路诉说岁月的沧桑,路边的溪流叮咚作响,与远处黛色山峦相映成趣,一处处古老建筑展示着独属于丹凤的民俗风情。
郑洁感慨道:“商洛气候凉爽湿润,在这两天的行程中,我领略到这里在自然风光与人文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是此次现场调研,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秦岭博物馆的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文气息无处不在,秦岭作为矿产资源宝库的价值展露无遗。在贾平凹先生的故居,更是让我直观感受到秦岭不仅是矿产资源的宝藏,更是滋养一代又一代文学创作者的沃土。”
“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调研,不仅是一场文学的寻根之旅,更是对文学发展新路径的积极探索。”郑洁表示,将组织冶金行业的作家前往商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深度聚焦秦岭自然保护与文学创作两大主题。一方面,学习商洛在自然保护与文学创作有机结合方面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期待商洛的文学创作者能为冶金行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提供专业指导。
“希望文学创作者多来秦岭,特别是秦岭腹地的商洛,走一走、看一看,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在自然与文学的双重宝藏中探寻全新的创作路径,碰撞出更多精彩的文学火花,让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郑洁满怀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 党率航)
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徐春林:
作品从土地上生长
五月的商洛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第一次来到商洛的中国水利作协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徐春林在参观完秦岭博物馆和丹凤棣花古镇后,对商洛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秦岭博物馆的过程,就像展开一幅镌刻着华夏文明密码的立体画卷。”徐春林感慨道,“在这里不仅触摸到‘中华祖脉’的文化肌理,更透过展厅多媒体演示,目睹了秦岭如巨龙横亘华夏腹地的雄奇身姿,仿佛诉说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千年故事。”
这番感悟让他不禁联想到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和平长江》时的调研经历:“秦岭与长江的渊源远比想象中深邃。作为长江与黄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秦岭北坡的渭水支流如泾河、洛河奔涌汇入黄河,南麓的汉江、嘉陵江却以‘百川归海’之势融入长江。这种地理奇观恰似文明的双螺旋,既让两大流域在水文上泾渭分明,又通过秦岭的生态纽带,让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隐秘的对话。”
“秦岭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发掘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再来了解商洛,可能会更深刻地了解秦岭与商洛之间的文化内涵。”徐春林说。
在丹凤县棣花古镇,徐春林参观贾平凹故居时,他感触颇深:“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生长在贾平凹的笔下,在他的作品里驻足。作家的作品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家的笔要是离了土地,就像秦岭的树断了根系,这让我对今后的写作有了更深的启发。”
文学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徐春林表示,今后,将会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写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作品。 (本报记者 黄朝梅)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陈利生:
融入市井烟火
“商洛的戏曲一开腔就让人挪不动脚,街头巷尾处处是故事!”5月26日,浙江省临安区作家协会主席陈利生站在商鞅广场前,望着练太极的市民与唱秦腔的戏班,言语间满是赞叹。这位曾获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的基层文学工作者,近日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活动参与者的身份首次到访商洛。在他眼中,这座陕南小城的烟火气与文化底蕴,恰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活水之源”。
尽管是初次到访,陈利生对商洛的观察却细致入微。抵达当晚,他特意搭乘两趟公交车穿行城区,“从车窗望出去,路灯下的公园里满是跳舞、健身的市民,商铺招牌上还能看见贾平凹作品里的方言词——这种蓬勃的生活气象,瞬间让我理解了为何这里能走出贾平凹、陈彦这样的文学大家。”陈利生说。
他尤为感慨当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5月26日晚,在文艺演出上所听的商洛花鼓戏,唱词里透着陕南人的质朴幽默。戏曲演员和观众之间那种浑然天成的互动,是坐在书斋里想象不出的鲜活素材。”谈及对这座文学名城的印象,陈利生反复用“震撼”形容,“这里的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在市井烟火里的呼吸与心跳。”
作为全国首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学实践点的亲历者,陈利生以临安经验印证基层文学培育的可行性。“2022年6月,实践点落地临安时,我们所在地区基层作家屈指可数。文学实践点成立后,这两年通过出政策、出机制培育文学新力量,2022年以来就有7人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有很多基层作家在全国主流刊物,比如《北京文学》《长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上发表作品。”
面对基层文学发展的瓶颈,陈利生直言:“县城作家最缺的不是才华,而是突破地域局限的机会。”他建议中国作协将名家资源化为“可触及的灯塔”“希望中国作协的导师资源能像毛细血管般深入县域,通过驻点创作、结对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作家突破创作瓶颈。”
(本报记者 杨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