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叶凉粉
文章字数:1666
秦人喜食凉粉,喜到极致,有史已久。相传,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陕西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因无消夏食物,特命人取宾豆磨粉熬糊,待凉码味,爽滑解暑。后人称之为“东坡凉粉”。
在秦岭之南的商南,山坡上生有叫作二翅六道木的灌木,因树叶中含有丰富果胶物质能做出冰滑的凉粉来,当地人就直白地叫它“凉粉叶”。
仲夏的午后,太阳似一盘硕大的火炉炙烤着广袤大地。烈日下,地面升腾着一层缥缈的热气,似有似无,可周身的热浪层层缠裹,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急需一种消夏降温的美食,来杀杀这股暑气。能担此重任的,当数木桶里的神仙凉粉,横刀立马,独当一面。在纷繁多样的美食中,几乎含有淀粉的粮食瓜果“无粉不称凉”。绿豆、豌豆、红薯、玉米、小麦、山药、芋头的淀粉,皆为制作凉粉的食材。它们多需浸泡、碾磨、沉淀、晾晒等工序制成淀粉,化开入沸水搅拌,熬熟冷却,调味啖之。
神仙凉粉可没有这么矫情,如山里的汉子,简直朴实得可爱。树叶打回来洗净,开水一激,趁热双手反复搓揉,纱布滤出茎络,静置冷却,便大功告成。操作称不上复杂,可得考验一个人经得住高温的毅力和手劲的耐力。在一激一揉一滤中,一盆或几盆绿莹莹的凉粉儿,化作一汪春水般的宁静与神秘。其色墨绿如黛,如琼脂、如果冻,又如那颤巍巍滑溜溜嫩豆腐的娇气。表面附有谷粒大小密密麻麻的白色气泡,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其中,巧妙地点缀出一种高贵典雅的韵味。家常的乡野味道,糅合着苍茫大地蓬勃生长的草木清香。轻挑箸端,它竟能扑棱棱地摇动,似山风刮过满坡的凉粉树在摇动,满树的凉粉叶在摇动,让人徒生遐想。此时的凉粉,只是半成品,离美味还差得远,急需一种神秘武器——浇头。这道工序,得颇费一番心思。把朝天椒的辣与灯笼椒的香焙出来,晾至焦脆,和石臼里的姜蒜一起捣。光滑的石杵重重地砸下来,蒜米被惊得慌忙逃窜。一勺食盐下去,石臼里这些家伙统统老实了。越杵越黏,越黏越香。最终服服帖帖地糅合一起,就出味了。挖进汤碗,滚烫的菜油一刺啦,香味再次升腾。浇头的诀窍在于浓、宽、呛,才会附于其表,才会有滋有味。调稀了,等于给凉粉冲了个香水澡,味寡。汤碗里加陈醋、生抽、白糖、十三香、芝麻酱、香油充分融合,淋之。一捏香菜末、一勺花生碎紧跟其后。不撒,拢成两小堆儿,你可以联想出一位老者隐居地“双山”。养眼养胃,绵脆间杂,层次分明,很有品位,常登大雅之堂。神仙凉粉需文吃,宜用汤勺连粉带汁缓缓舀起,送过来在唇齿间绽放出“入口滑、不用牙”的兴致来。
小孩们嫌辣怕酸、蒜味冲,干脆把凉粉切成指肚般大小的丁儿,用沙拉酱和蜂蜜调出荔枝味。摇身一变出以假乱真的树叶果冻,主食零食,兼容一身。
那些年,爷爷刚放下荷锄坐门槛上倒鞋碗的泥土,奶奶就会递来一碗吃物。爷爷接过来,也不问是啥,张嘴往碗沿一搭,吸吸溜溜连吃带喝,哼哼唧唧碗底就朝了天。奶奶说:“你爷爷掉了门牙,即使不张口,从豁缝也能吸进喉咙。”我说奶奶是语言大师。她说她是大字不识。庄稼人不讲究,能止渴止饿,就中。“看把你爷舒服的,哼的!成仙喽!”奶奶无话找话。“你给我爷做的啥?”“老汉哼!”爷爷的吃法,有些粗鲁、急促,标准的武吃!
后来,全村人把神仙凉粉又叫作“老汉哼”,形象又确切。
听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常年闹饥荒,不少人饿得面黄肌瘦,前心贴着后背,有的人缺乏营养,竟患上了肺气肿。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嘴里扒,为把肚皮撑起来,真是想尽了办法。他们吃过橡子凉粉,那个苦味、涩味,即使放水里漂上几天,也是难以下咽;还吃过玉米壳凉粉。我曾问过奶奶,怎么做的呀?香吗?把去了棒子的玉米壳放进石碓里杵,杵碎了、细了,铲进盆里冲开水过滤后,加石灰面搅匀静置冷却。与做豆腐如法炮制,口感却云泥之别。
“俊个蛋蛋的后生黄滋腊腊的米,这么好的东西咋就留不下个你……”爷爷奶奶早走了。再后来,父母也相继走了。离开我们的亲人也做过好梦。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亲人的梦就是什么样。
如今,又到盛夏了。忙碌一天后,我时常买回一大块神仙凉粉,学着母亲的简单做法,还是那个味。待搁下碗时,轻轻往后一靠,一张张逐渐模糊的面孔已悄悄爬上心头。
在秦岭之南的商南,山坡上生有叫作二翅六道木的灌木,因树叶中含有丰富果胶物质能做出冰滑的凉粉来,当地人就直白地叫它“凉粉叶”。
仲夏的午后,太阳似一盘硕大的火炉炙烤着广袤大地。烈日下,地面升腾着一层缥缈的热气,似有似无,可周身的热浪层层缠裹,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急需一种消夏降温的美食,来杀杀这股暑气。能担此重任的,当数木桶里的神仙凉粉,横刀立马,独当一面。在纷繁多样的美食中,几乎含有淀粉的粮食瓜果“无粉不称凉”。绿豆、豌豆、红薯、玉米、小麦、山药、芋头的淀粉,皆为制作凉粉的食材。它们多需浸泡、碾磨、沉淀、晾晒等工序制成淀粉,化开入沸水搅拌,熬熟冷却,调味啖之。
神仙凉粉可没有这么矫情,如山里的汉子,简直朴实得可爱。树叶打回来洗净,开水一激,趁热双手反复搓揉,纱布滤出茎络,静置冷却,便大功告成。操作称不上复杂,可得考验一个人经得住高温的毅力和手劲的耐力。在一激一揉一滤中,一盆或几盆绿莹莹的凉粉儿,化作一汪春水般的宁静与神秘。其色墨绿如黛,如琼脂、如果冻,又如那颤巍巍滑溜溜嫩豆腐的娇气。表面附有谷粒大小密密麻麻的白色气泡,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镶嵌其中,巧妙地点缀出一种高贵典雅的韵味。家常的乡野味道,糅合着苍茫大地蓬勃生长的草木清香。轻挑箸端,它竟能扑棱棱地摇动,似山风刮过满坡的凉粉树在摇动,满树的凉粉叶在摇动,让人徒生遐想。此时的凉粉,只是半成品,离美味还差得远,急需一种神秘武器——浇头。这道工序,得颇费一番心思。把朝天椒的辣与灯笼椒的香焙出来,晾至焦脆,和石臼里的姜蒜一起捣。光滑的石杵重重地砸下来,蒜米被惊得慌忙逃窜。一勺食盐下去,石臼里这些家伙统统老实了。越杵越黏,越黏越香。最终服服帖帖地糅合一起,就出味了。挖进汤碗,滚烫的菜油一刺啦,香味再次升腾。浇头的诀窍在于浓、宽、呛,才会附于其表,才会有滋有味。调稀了,等于给凉粉冲了个香水澡,味寡。汤碗里加陈醋、生抽、白糖、十三香、芝麻酱、香油充分融合,淋之。一捏香菜末、一勺花生碎紧跟其后。不撒,拢成两小堆儿,你可以联想出一位老者隐居地“双山”。养眼养胃,绵脆间杂,层次分明,很有品位,常登大雅之堂。神仙凉粉需文吃,宜用汤勺连粉带汁缓缓舀起,送过来在唇齿间绽放出“入口滑、不用牙”的兴致来。
小孩们嫌辣怕酸、蒜味冲,干脆把凉粉切成指肚般大小的丁儿,用沙拉酱和蜂蜜调出荔枝味。摇身一变出以假乱真的树叶果冻,主食零食,兼容一身。
那些年,爷爷刚放下荷锄坐门槛上倒鞋碗的泥土,奶奶就会递来一碗吃物。爷爷接过来,也不问是啥,张嘴往碗沿一搭,吸吸溜溜连吃带喝,哼哼唧唧碗底就朝了天。奶奶说:“你爷爷掉了门牙,即使不张口,从豁缝也能吸进喉咙。”我说奶奶是语言大师。她说她是大字不识。庄稼人不讲究,能止渴止饿,就中。“看把你爷舒服的,哼的!成仙喽!”奶奶无话找话。“你给我爷做的啥?”“老汉哼!”爷爷的吃法,有些粗鲁、急促,标准的武吃!
后来,全村人把神仙凉粉又叫作“老汉哼”,形象又确切。
听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常年闹饥荒,不少人饿得面黄肌瘦,前心贴着后背,有的人缺乏营养,竟患上了肺气肿。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嘴里扒,为把肚皮撑起来,真是想尽了办法。他们吃过橡子凉粉,那个苦味、涩味,即使放水里漂上几天,也是难以下咽;还吃过玉米壳凉粉。我曾问过奶奶,怎么做的呀?香吗?把去了棒子的玉米壳放进石碓里杵,杵碎了、细了,铲进盆里冲开水过滤后,加石灰面搅匀静置冷却。与做豆腐如法炮制,口感却云泥之别。
“俊个蛋蛋的后生黄滋腊腊的米,这么好的东西咋就留不下个你……”爷爷奶奶早走了。再后来,父母也相继走了。离开我们的亲人也做过好梦。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亲人的梦就是什么样。
如今,又到盛夏了。忙碌一天后,我时常买回一大块神仙凉粉,学着母亲的简单做法,还是那个味。待搁下碗时,轻轻往后一靠,一张张逐渐模糊的面孔已悄悄爬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