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常见误区,这些“坑”别再踩!
文章字数:985
新生儿的诞生,给家庭带来无尽喜悦,总想把世间所有的温柔都捧到孩子面前。可护理新生儿时,不少家长因经验不足陷入误区,尤其在抱姿、喂养、睡眠这三个高频护理场景中,不当操作可能影响宝宝健康发育。今天,让我们一起梳理科学育儿要点,避开常见“爱心坑”。
抱姿误区:“柔弱不能抱”VS科学托扶
很多新手家长觉得新生儿骨骼软,不敢抱,或随意托举。有的竖抱时不托头颈部,让宝宝头部晃来晃去;还有的长时间让宝宝保持同一姿势,这些都可能伤害宝宝脊柱、颈部发育。
正确做法是:横抱时,用手臂托住宝宝头颈、背部与臀部,让身体呈直线;喂奶后拍嗝竖抱,要一手托臀和腰部,一手稳稳托住头颈部,给予支撑。也别总保持一种抱姿,适当变换,还能和宝宝互动,促进感知发育,每次抱的时间别太长,让宝宝多躺,利于骨骼生长。
喂养误区:盲目喂、错误喂,伤“胃”又伤娃
误区一:喂奶时机乱,过度喂养或饿肚子
有些家长凭感觉喂奶,宝宝一哭就喂,不管是不是饿了;还有的严格卡时间,宝宝饿哭也不喂。新生儿胃容量小,按需喂养才科学,哭可能是尿了、不舒服,不一定是饿。
误区二:奶粉冲泡不讲究,伤害消化系统
冲奶粉时,有的家长随意增减浓度,觉得浓点营养多,却加重宝宝肠胃负担;有的没按要求水温冲泡,破坏营养。
正确做法是:母乳喂养按需喂,宝宝有觅食动作、小嘴动、哭闹(饥饿性啼哭),就可喂。奶粉喂养,严格按奶粉说明,比例精准,用40℃—50℃左右温水,先放水再放奶粉,轻轻搅拌。喂奶后及时拍嗝,防吐奶、呛奶。
睡眠误区:环境与习惯,别给成长“拖后腿”误区一:“捂睡”求安稳,热出健康问题
担心宝宝冷,给穿厚、盖厚,甚至“蜡烛包”,让宝宝体温过高,引发捂热综合征,出现大汗、高热、抽搐等,还影响活动、发育。误区二:摇晃哄睡,晃出“脑损伤”
宝宝一闹就摇晃哄睡,觉得能快速安抚,可新生儿脑部发育不完善,剧烈摇晃易致脑震荡、颅内出血,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正确做法是:睡眠环境温度22℃—26℃,湿度50%—60%,穿宽松、纯棉衣物,盖合适被子,别“捂”。哄睡轻拍、轻声安抚,放婴儿床,床围选柔软、透气的,让宝宝仰睡或侧睡,别长期一个睡姿,可适当调整,还能防头型睡偏。
新生儿护理无小事,避开抱姿、喂养、睡眠误区,用科学方法,才能给宝宝筑牢健康根基,让小天使们茁壮成长。新手爸妈多学习、多实践,遇到问题也别慌,及时找医生、妇幼保健人员咨询,咱一起守护宝宝美好未来!(商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供稿)
抱姿误区:“柔弱不能抱”VS科学托扶
很多新手家长觉得新生儿骨骼软,不敢抱,或随意托举。有的竖抱时不托头颈部,让宝宝头部晃来晃去;还有的长时间让宝宝保持同一姿势,这些都可能伤害宝宝脊柱、颈部发育。
正确做法是:横抱时,用手臂托住宝宝头颈、背部与臀部,让身体呈直线;喂奶后拍嗝竖抱,要一手托臀和腰部,一手稳稳托住头颈部,给予支撑。也别总保持一种抱姿,适当变换,还能和宝宝互动,促进感知发育,每次抱的时间别太长,让宝宝多躺,利于骨骼生长。
喂养误区:盲目喂、错误喂,伤“胃”又伤娃
误区一:喂奶时机乱,过度喂养或饿肚子
有些家长凭感觉喂奶,宝宝一哭就喂,不管是不是饿了;还有的严格卡时间,宝宝饿哭也不喂。新生儿胃容量小,按需喂养才科学,哭可能是尿了、不舒服,不一定是饿。
误区二:奶粉冲泡不讲究,伤害消化系统
冲奶粉时,有的家长随意增减浓度,觉得浓点营养多,却加重宝宝肠胃负担;有的没按要求水温冲泡,破坏营养。
正确做法是:母乳喂养按需喂,宝宝有觅食动作、小嘴动、哭闹(饥饿性啼哭),就可喂。奶粉喂养,严格按奶粉说明,比例精准,用40℃—50℃左右温水,先放水再放奶粉,轻轻搅拌。喂奶后及时拍嗝,防吐奶、呛奶。
睡眠误区:环境与习惯,别给成长“拖后腿”误区一:“捂睡”求安稳,热出健康问题
担心宝宝冷,给穿厚、盖厚,甚至“蜡烛包”,让宝宝体温过高,引发捂热综合征,出现大汗、高热、抽搐等,还影响活动、发育。误区二:摇晃哄睡,晃出“脑损伤”
宝宝一闹就摇晃哄睡,觉得能快速安抚,可新生儿脑部发育不完善,剧烈摇晃易致脑震荡、颅内出血,影响神经系统发育。
正确做法是:睡眠环境温度22℃—26℃,湿度50%—60%,穿宽松、纯棉衣物,盖合适被子,别“捂”。哄睡轻拍、轻声安抚,放婴儿床,床围选柔软、透气的,让宝宝仰睡或侧睡,别长期一个睡姿,可适当调整,还能防头型睡偏。
新生儿护理无小事,避开抱姿、喂养、睡眠误区,用科学方法,才能给宝宝筑牢健康根基,让小天使们茁壮成长。新手爸妈多学习、多实践,遇到问题也别慌,及时找医生、妇幼保健人员咨询,咱一起守护宝宝美好未来!(商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