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451
  暑期临近,3年的帮扶期即将结束,李献军也将踏上归家的列车,但对柞水这片土地,他却有无尽的留恋,他说:“柞水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即使离开,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这里的孩子们。”
  李献军是苏陕协作“组团式”帮扶成员。2022年7月,带着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的深切嘱托,他从江苏高淳来到陕西柞水,担任柞水中学校长。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柞水中学作为当地唯一的重点高中,承载着全县人民的希望。
  初到柞水,李献军面临诸多挑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但他没有退缩。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听课、座谈、梳理、计划,短短1个月,遍访全校所有班级,与近百名教师深入交流,摸清了学校的“底子”。
  “柞水中学不缺勤奋的学生,也不缺敬业的老师,缺的是适合县中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李献军深知,要改变一所县中,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师、在课堂。为此,他提出了“因地制宜、主动生长”的教育主张,决定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入手,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在李献军的带领下,帮扶团队将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与柞水中学的孝义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体与拓展活动,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他首创“新闻早点”,让学生两耳闻遍天下事;由学生主导开展“德育一刻钟”,夯实学生成长底色;“每周一歌”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校长面对面”,引导学生拥有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
  他抓住高考综合改革契机,提出“站稳课堂,写好文章”是教师的本分,归还学生思维权、动手权、话语权、归纳总结权,创造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生本课堂”,致力于构建有适合度、精准度、广度、高度、厚度、温度的“六度”课堂,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达成《柞水中学教师宣言》,极大地提振了教师的精气神;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重构了教研模式;依托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四类课型,分层推进,兼顾知识广度与思维高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升。
  “生本课堂”带来的不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人格的舒展,学生从“沉默接受”转变为“自信表达”。一名学生分享:“小组展示时,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紧张得手心冒汗,在组员的鼓励下我完成了演讲。现在我能主动参与辩论,甚至策划班级活动。”
  李献军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管理者,更是一个温暖的引路人。他常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
  柞水地处山区,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积极联系高淳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物资,还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部分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他耐心开导,使他们重新找到教育热情;对于年轻教师,他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有教师感慨:“以前上课,我总是在黑板上将公式越写越长,同学眼里的困惑却越来越深,是李校长提醒我上课要看看学生的眼睛。”
  3年来,柞水中学实现了从硬件设施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以来,首次实现一本达线率超50%,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达98%以上。李献军还带动学校建立了10个“名师工作室”,培养“三级三类”教师40多名,指导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30多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生活情趣日渐养成,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数成倍增加,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李献军个人也先后荣获县(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校(园)长”和市级“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称号。这位儒雅大气、沉稳厚重的教育行者,用江南的教育智慧点亮了秦岭深处的希望之光,让“诗和远方”在这片山坳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