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驾鹿村的牛铃铛摇醒山沟沟
本报通讯员 靳天龙
文章字数:1386
村民徐金劳查看牛的健康状况

  凌晨5点的驾鹿村,天色未明。二组村民丁月娥的牛棚里却已亮起微光,她熟练地拎着饲料桶穿行于牛栏之间,近300头健硕肉牛此起彼伏的哞叫声,仿佛一首乡间晨曲。“刚开始那会儿,养的牛品种不好,出肉不高,急得夜里睡不着。”丁月娥一边拍着身旁一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一边说,“后来县里技术员手把手教着换品种,现在一年能出栏50多头,日子才真正宽裕起来。”
  这牛棚里的嬗变,正是商洛最北端村庄——洛南县巡检镇驾鹿村在群山褶皱间写下的致富新篇。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曾如无形枷锁,如今却被村民踏成了通往振兴的坚实阶梯。
  丁月娥的牛棚不仅是自家产业的起点,更成为乡亲们温暖的“加油站”。致富后的丁月娥并未忘记乡亲们。十组村民徐金劳就记得清楚:“月娥心善啊!当年我想养牛,她二话不说就把一头好母牛犊子送到我家院里,还手把手教我咋配料、咋观察牛的健康。”丁月娥不仅慷慨提供幼牛,而且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
  丁月娥常年聘用了村里4位乡亲,包吃包住,每人月工资4000元。当笔者问起为何如此倾力相助时,丁月娥朴实一笑:“自己过好了,拉扯一把邻里,心里才踏实。”村里人提起她,无不赞一声“有爱心的女强人”。她用自己厚实的肩膀,扛起了更多人生活的希望。
  山峦环抱中的驾鹿村,发展产业的路并非坦途。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平指着远处起伏的山坡说:“驾鹿村位置偏,路也难走,但咱有咱的活法,政府指了方向,我们就因地制宜,养牛、养蜂、养羊,山地上再种上五味子、天麻这些药材,土地一寸都不浪费。”
  数字无言,却是驾鹿村产业拔节最有力的见证。“现在全村养牛9户,共存栏561头;养羊也发展到260只,产业扎下了根,村子就有了发展的盼头。”赵平眼中闪烁着笃定。
  在驾鹿村十组徐金劳家的牛棚里新添的干草散发着清香。他正弯腰仔细检查几头牛的状况,动作熟练而专注。几年前,他还在外地奔波打工,家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6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与帮助下,他鼓起勇气贷款5万元,牵回了最初那珍贵的5头牛。
  起步不易,但村“两委”的支持始终未断。徐金劳感慨:“没有技术,村干部就帮我请师傅,缺周转资金,又帮我续贷款,三年后,终于缓过劲来,才又添了几头小牛。”如今,17头壮实的牛成了他家最大的财富。“守着家,收入还比打工强,真好!”徐金劳黝黑的脸上笑意舒展,那笑容里盛满了扎根土地后收获的踏实安稳。
  村中蜿蜒的道路两旁,五味子藤蔓正攀附着支架向上延伸,深红果实如玛瑙般点缀其间;远处的林下,天麻悄然生长。
  巡检镇党委书记霍永祥站在一片长势喜人的五味子地旁,构思着更广阔的山乡图景,他说:“巡检镇认准了中药材这个首位产业,目前种植天麻920亩,连翘、猪苓等2800亩,这1800亩五味子平茬间苗也管理到位了。”说话间,他弯下腰轻轻托起一串饱满的五味子果实,目光望向层叠的远山。
  “下一步,我们要把‘千万工程’的经验学深用活,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个口子扎进去,让特色产业更兴旺,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一项项补扎实。”山风拂过,霍永祥的声音沉稳而清晰,“总有一天,我们巡检镇的山会更青翠,水会更清澈,人们心底的那一缕乡愁,会安安稳稳地留在自己的家园里。”
  群山如屏,护佑着驾鹿村那些生生不息的牛群与药材,护佑着丁月娥们手中日益丰厚的日子。当牛铃铛的清脆节奏在山谷里一遍遍回响,当五味子的深红从藤蔓上蔓延开来——商洛最北的村庄,正以土地最熟悉的语言,讲述着乡村振兴最扎实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