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优化医疗服务 关爱“一老一小”
本报记者 张 英
文章字数:1502
导医为门诊等候区患者科普“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

病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全程陪同无陪护老人做各项检查

  6月21日,陕西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提升学术论坛上传来喜讯:山阳县人民医院选送的《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一老一小就医暖心港湾”》案例,从全省37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创新案例三等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二级公立医院。这份荣誉背后,是这家山区县级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破解“一老一小”就医难题的生动实践。
  在秦岭深处的山区县城,一家县级医院如何突破山大沟深的地理限制,让“一老一小”就医从“跑断腿”变成“暖心行”?
  过去,山区医疗服务的地理阻隔与流程短板,让“一老一小”成为就医难题的集中人群:老年人因智能设备操作困难、无家属陪同,平均就诊耗时超4小时,一部分老人曾因“流程烦琐、设备陌生、无人陪同”的“三怕”心理抗拒就医;儿童诊疗区域分散导致交叉感染率高达5%,家长带患儿在各个就诊区往返奔波成常态。
  “早上7点出门,下午4点才看完病。”72岁的独居老人吴秀香谈起2023年以前的就医经历时仍记忆犹新——流程烦琐加上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让她多次推迟就诊。
  如今,医院病员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成了她的“暖心依靠”。6月25日上午,导诊台护士冯佳妮正手把手教老人使用自助机:“您看,这里点‘预约挂号’,身份证放这感应……”自2023年病员健康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山阳县人民医院推行三级分诊机制:预检分诊精准识别病情、专科导诊匹配资源、精准陪诊全程协助。尤其为无陪护老人配备的“绿马甲”团队,已累计为5.6万人次提供从挂号到取药的全链条陪伴。数据显示,老年患者平均就诊耗时从4.2小时降至1.8小时,降幅57%。
  “山区老人居住分散,60%以上就诊时没有家属陪同。”病员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媛说,团队曾调研发现72%老年人因“三怕”拒诊。如今,山阳县人民医院不仅在城区车站设立病员服务点,提供免费摆渡车和代取报告服务,还在门诊大厅各楼层设有导医辅助人工智能、陪诊陪检,各区域配备老花镜、轮椅、饮水机等20多种便民设施,让“银发族”就医一路畅通。
  儿科门诊的走廊里,记者看到卡通贴纸装饰的墙面取代了传统白墙,独立雾化室里传来儿歌《小星星》——这是山阳县人民医院为缓解患儿紧张情绪的巧思。“以前孩子看见白大褂就哭,现在会指着墙上的小熊说‘不怕’。”带孙子看病的王大爷笑着说。
  针对儿童就医痛点,医院推行“1+N”护理模式:专职护士负责采血,成功率提升至98%;将就诊、采血、报告打印集中在同一区域,有效避免家长带着患儿楼上楼下来回跑。更关键的是,独立采血站和雾化室的设置,让儿科交叉感染率从5%骤降至1%,一个区域闭环服务,能为每个家庭节省至少2小时奔波时间。
  孕产妇服务同样亮点纷呈。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孕期检查、超声、胎心监护等功能“打包”在同一楼层同一区域,孕妇李女士感慨:“以前做个产检要楼上楼下跑,现在喝口水的工夫就能把所有检查做完,还能听营养讲座学带娃。”数据显示,该举措使孕产妇每次就诊跑动次数从≥5次降至1次,缩短了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从82%升至98%。
  “山高路远不是借口,群众需求就是方向。”山阳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韦韡表示,针对县域244个村(社区),医院正推动“智慧门诊”建设,计划通过远程问诊、健康档案云端管理等方式,让医疗服务延伸至偏远镇村。如今,节假日门诊、午间门诊、高压氧夜间门诊的开设,新增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以及覆盖全县的病员服务点网络,共同构成了山阳县人民医院的“暖心矩阵”。
  每天清晨,医院门诊大厅里,“红马甲”的身影是流动的温暖。她们耐心搀扶老人,温柔引导患儿,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温度,实实在在传递到每位患者身边。正如吴秀香老人说的:“现在看病不犯愁了,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