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四十年只为点亮万家灯火
本报通讯员 王健康 雷蕾
文章字数:3197
    李战荣(左二)组织徒弟们进行故障分析

  李战荣是国网商洛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几十年间,他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他曾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陕西省总工会职工“劳模”创新示范岗、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工匠”、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青春许电勇担当
  李战荣与电结缘很早,小时候看到山上的铁塔、路边的电杆上挂着一条条电线,而连着这些电线,房子里的灯泡就能亮、机器就能转,他既好奇又不解。所以,每次看到有人在电杆上工作,他都会看许久,想象着自己爬在电杆上的情景。直到上了中学,接触到电路相关知识后,他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感叹电神奇的同时,他想成为电力工人的愿望更加强烈,没想到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电工,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40年的电工生涯一眨眼就过去,但他却清楚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用一辈子的时间,当一名好电工”。
  那会儿他就像受到了某种感召,觉得理应如此。而他也没有辜负师傅的期许,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电工”的承诺。
  40年中,李战荣感触最深的事,是1987年35千伏山阳县城至中村电力线路架设工作,在那期间,他深切感受到了乡亲对电的期盼和渴望。当时,当地绝大多数村子是用不上电的,而李战荣所在的施工段,乡政府只有一台小柴油发电机,也就几个千瓦。而乡政府为了节约费用,每晚只发不到2个小时的电,仅供政府工作人员晚上办公。由于发电机功率小,隔壁学校晚上想用电都带不起。
  李战荣进驻工地后,时不时就有人过来亲切地问:“哎,拉大电的,这大电什么时候能到我们村?”
  李战荣当时很纳闷:“什么是‘拉大电的’?我们是架线的怎么就成‘拉大电的’?”
  乡亲回答说:“等你们的线拉好了,我们就能用上电了。这么粗的电线可比那忽闪忽闪的小水电好用多了,磨面也不用上县城去了,晚上也不用点油灯了。我们村没有电,小伙子好不容易说了个媳妇,人家听说后都不来看家了。听说这电还是从省城拉过来的,与那一点点的小水电相比,你们可不就是‘拉大电的’!”
  这番话让李战荣深刻感受到当地群众对电的深切渴望,这句“拉大电的”是乡亲们对电力工人最亲切的称呼。从那时起,李战荣就暗下决心:要多学技术,练好本领,让更多乡亲用上电、用好电。
  1988年,李战荣考取了西安电力学校,参加了为期3年的脱产学习。萌生再学习再教育的念头,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那会儿配电箱不是成套装置,都是自己现配的,如果是简单的线路他知道电表、刀闸、互感器怎么装,若是复杂了就搞不清了。所以1988年单位鼓励员工继续深造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
  3年的校园生活,让李战荣系统学习了电力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为后期工作储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李战荣也注重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每年的“学雷锋日”,学校会组织学生为社会作贡献,李战荣就和同学一起,在街头支张桌子,为群众免费维修家电。当时因为时间紧、元件少等原因,有些家电没能修好,可这却进一步增加了他的研究热情。1991年,李战荣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家乡万家灯火奉献力量。
  守正创新破难题
  40年来,李战荣辗转了10多个班组,上过杆、架过线、抄过表……可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谨记“好电工”的承诺。在感受不同部门、不同班组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电力工人光荣传统的同时,李战荣积极立足班组一线,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破旧创新,让平凡的工作因劳动和创造更有光彩、更有乐趣。
  1993年6月,公司成立了计量所,李战荣被调至仪表班任班长,这班长一干就是26年。那时外出工作坐的都是大卡车,路多是砂石路,车子一过便尘土飞扬,车厢里的人眼睛都睁不开(那会儿大环境如此,基本都是“人货混装”)。等抵达变电站从车厢下来,个个都成了“出土文物”。为了节省时间,外出工作都是按片区安排的,有时出去一趟就是五六天。而仪表班女同志偏多,李战荣就主动承担起边远变电站的检修工作。
  电测仪表工作基本都是带电操作,工作中一不注意就会“打火”,好些女同志在拆接二次接线容易胆怯,一胆怯手就会抖,也就越容易“打火”。发现这一问题后,李战荣就在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高班组人员的动手能力,克服带电拆接线过程中的恐惧心理。直到在一次变电站设备改造时,他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用报废的仪表监控屏做一个仪表模拟培训装置?说干就干!李战荣根据电测仪表工作内容画出设计图,一点一点收集所需的仪表、电缆、控制器等,重新组装成一套功能齐全的仪表模拟培训装置,满足了带电情况下拆接线和仪表校验等技能培训需求。通过在仪表模拟培训盘上的操作培训,班组员工的动手能力迅速提高。2010年,全班员工通过技师技能鉴定考试,在公司率先实现全员技师班组。
  电测仪表是变电值班员的“眼睛”,所有电量数据都是通过测量仪表指示或显示出来的,一旦“眼睛”有问题,值班员就成了“盲人”。2000年以前,电话线基本都是裸露的铁丝,雷雨季节经常遭受雷电破坏,与之相连的电压监测仪和信息采集设备也因此而损坏,班组人员须及时赶往现场进行处理。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边远变电站,来回就得两三天,但现场工作用不了几分钟。李战荣对“疲于奔命”的状态很是不满,开始研究“电话线防雷”这个课题。刚开始他买了专用的电话线防雷器,安装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设备损坏率还是居高不下。有一天,在维修电路板时碰到了“压电陶瓷”这个元件,在深入了解该元件的特性后,他觉得这个东西可以用来保护电压监测仪,于是就买了不同规格的压电陶瓷来试验。在反复试验后他发现,只要合理组合该元件,就能够消除感应雷的危害。这一创新设计,成功解决了电压监测仪因雷电导致损坏的问题。虽然这一成果已经被无线网络和宽带网络所代替,但在当时却解决了大问题,为供好电作出了贡献。
  搭台传技聚合力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发挥团队力量,才能攻坚克难再创辉煌。为总结优秀经验,传承创新基因,促使成果落地,吸引更多青年员工立足岗位积极创新,2016年9月,公司创建了以李战荣为领衔人的创新工作室。
  其实从1993年开始,李战荣就积极开展班组的创新工作。从最初的“缩短变电站指示仪表现场校验时间”“缩短电压监测仪故障消缺时间”等QC成果,到“电测仪表模拟培训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电话线防雷器的研制”等“五小”成果,再到“主变本体温度计现场检测装置的研制”“活门安全开启装置的研制”等群创成果,一一见证了李战荣在创新路上踏出的每一步。尤其是变压器本体温度计现场检测装置,一路过关斩将,从3578个创新成果中脱颖而出,与全国网公司最优秀的76个成果同台竞技,最终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该成果解决了温度计检测无试验设备、无工作标准等问题,在电力行业首次提出如何标准化开展变压器测温设备的现场检测,已被列入国网公司成果转化项目。
  有些人问李战荣,这么多的创新成果是不是都是他上班的时候研究的?其实不然。这些成果都是李战荣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之后,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搞的。李战荣认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是守正;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聚焦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优化工作流程,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工作质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创新。而守正创新是两位一体的相辅相成关系。
  2019年,创新工作室被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工会命名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2021年,被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命名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3年10月,公司重新选址,对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2023年,工作室通过陕西省总工会验收,被命名为“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4年,成为西北电力职工创新联盟工作室成员。目前,这一工作室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7项,在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作为一名电力工人,检修好每一台设备、服务好每一户用户,让群众用上电、用好电,是我最大的荣耀。”李战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