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同心育桃李 教育帮扶启新程
文章字数:6323
编者按 自2022年中组部、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行动以来,来自南京、西安、咸阳、渭南等地的10名帮扶校长及96名帮扶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告别繁华都市,来到商洛5县,扎根秦岭腹地,用智慧与汗水谱写了教育协作的动人篇章,为商洛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值此第一、二批帮扶人员返程之际,本报特设专题,集中展示这些优秀帮扶校长、教师代表的感人事迹与卓越贡献。山河无界,携手育人;花开远山,桃李芬芳。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份跨越时空的教育情怀,汲取奋进力量,携手谱写商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做师生成长的陪伴者

2022年7月,61岁的江文宏由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选派参加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任商南县高级中学校长。他是一名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南京市高中语文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3年里,他兢兢业业履行一名校长的职责,扎扎实实为商南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画出了绚烂一笔。
做学校管理思想的设计者
初来乍到,江文宏校长就在商南高级中学原有的“一训”“三风”等校园文化基础上创新了“一核、二品、三要、四题、五明”的学校管理思路。一核,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育人理念。二品,即“党建品牌引领、办学品质提升”,学校党委打造“勤爱培根,苦实铸魂”党建品牌,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校级管理人员以《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为参照,紧盯“六个一流”奋斗目标,进一步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三要,即学校领导“要看得见”教师在提升教育质量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要带得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要给得了”教师发展提升的各种机会和平台。四题,即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始终“关注教育话题、研究教改课题、调研管理问题、解决工作难题”,确保管理工作能起到有效引领作用。五明,即分管校长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明管理网格、明执行依据、明工作重点、明工作愿景、明工作纪律”,确保学校工作扎实推进。
做教师素养提升的搭台人
受商南县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教师引进的数量和质量欠佳,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比较突出。为提升教师素养,他与班子成员一道,下决心利用各级培训平台和苏陕协作、宁商协作框架,让一线教师接受新课程培训。自己曾多次带队去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参加培训。他积极利用苏陕协作资金,建起了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制订了促进教师发展的方案,先后与江苏省教科院等单位协作,建成了四个特级教师工作站,多次邀请名师来校给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示范。他经常参加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每天坚持巡课,进行推门听课,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谈心交流。3年来,商南高级中学已有25人次获得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荣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绩显著提高,全市高中教育质量分析研讨现场会在商南召开。
做学生的好朋友
“校长是学生在校园里的家人”是江文宏对学生的基本态度。在学校,所有学生都可以给他写字条、进校长办公室与他聊天、用他的手机打电话、吃他买的零食……他开展“校长有约”活动,学生都愿意与他说说话、谈谈心。教师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请校长帮忙。他撰写的《那些孩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获得全市“立德树人”案例一等奖。他曾多次联系江苏的一些爱心企业家资助贫困孩子,已累计争取资助金50余万元,他个人资助贫困孩子也有数万元。
江文宏始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而作为校长,他就是师生成长的陪伴者。
春风化雨润丰阳

巍巍秦岭层峦叠嶂,山阳中学的上下课铃声在山谷间回响。2023年8月,来自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的薛迎军携妻奔赴千里,将江南教育的温度扎根在丰阳大地上。
面对这所拥有百年历史、5600余名学生的县域高中,薛迎军没有急于求成,他用一个月走遍校园角落,与教师们深入座谈,梳理出制约发展的20项核心问题。“振兴县中要靠制度赋能”,他牵头修订80项管理制度,推行“任务清单闭环管理法”,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具体事项,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让管理层级从“多层传导”变为“扁平联动”。绩效分配方案向教学一线倾斜,激活管理一池春水,点燃教职工干事热情。
教师是立校之本。薛迎军推行学科“大教研”,让深度研讨、二次备课成为常态;坚持“推门听课”“推磨听课”,构建覆盖全校的“三级听课网”;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拔节成长;走出去培训,请进来共研,打开教师视界之窗,引进先进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接通了源头活水;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优秀班会课展评、名师讲堂等活动轮番登场,为育人持续赋能。
在薛迎军的筹划下,“五育并举”在校园落地生花。德育载体推陈出新,“六个一”活动、主题升旗仪式、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心育节与“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交融共生;阳光大课间活力四射,韵律跑操步伐铿锵,“唱响校园”歌声飞扬,趣味运动点燃青春激情,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发,“丰阳骄子”合唱团声动四方;苏陕协作“文芳心理工作室”构建起完善的心育体系,“心润和阳”公众号成为云端守护的重要支点,影响辐射全县教育系统及社区。
面对新高考,薛迎军带领团队分析学科适配数据,探索出契合山阳中学的选科模式。针对县域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他牵头组建“山阳学区联盟”,推动四所高中共享优质资源,带动老师们互学互鉴,教研生态持续优化。在东西部协作中,南京名师工作站落户山阳,苏陕两地名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与送教活动,惠及全县高中并辐射商洛。他主持编撰《新高考背景下的学习方法百问》,为师生适应新高考指引航向。
勤耕不辍,硕果盈枝。在薛迎军的推动下,山阳中学办学条件持续提升,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在山阳的700多个日夜,薛迎军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见证着教育帮扶从单向输血升华为双向成长,他用南京的“渔”育山阳的“鱼”,带来的教育春风正化作绵绵细雨,滋养着秦岭深处的万千学子。
成为点亮希望的明灯

蔡欣,正高级教师,2022年7月,作为组团式教育人才来到镇安县,成为镇安中学帮扶校长。他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江苏省第五期、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宁商协作”工作突出贡献个人,两次获评宁商“组团式”教育工作先进个人。3年来,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在秦岭深处写下了“教育振兴”与“教育公平”的华丽篇章。
哪怕只为上好几节数学课
作为一名在南京深耕20余年的数学老师,蔡欣还是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南京市“宁教名家”培养对象、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的履历金光闪闪,但他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到祖国的西部看一看,为当地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2年5月,在接到去西部帮扶的任务后,他激动万分,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然而回到家,看到年迈的父母、带高三的妻子和即将步入高三的儿子,心中不禁开始踌躇。片刻犹豫之后,他义无反顾,踏上征程,奔赴千里之外的镇安。“哪怕只为上好几节数学课。”他说。
2022年7月,蔡欣来到搬迁至距离县城15公里的云盖寺镇。面对三校合一转型期的镇安中学,他拿出最大的勇气和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以干事创业的决心开启了三年帮扶之旅。
锻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到岗第二天,蔡欣便顶着39℃的高温,开始为期40多天的基础性调研。研究学校校史,与老师攀谈,走访学生……人整整瘦了8斤,但一份3万多字沉甸甸的调研报告却为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他将帮扶重点放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上。他组织实施教师分级分类培养,把江苏的专家“请进来”,积极促成教师“走出去”。3年来,来自江苏的名师名家走进镇安中学,开设学术讲座、公开课十多批次几十场。在南京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打造了南京市名师工作站镇安中学分站、“宁商时空课堂”等教师发展平台,实现宁商两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先后选派6批次360余名骨干教师赴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学科培训,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90%。今年7月份,将再次选派52名教师外出培训,届时将兑现3年前的承诺——外出教师培训率达100%。
三年来,学校1名教师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获评陕西省特级教师,3人晋升正高级教师职称,多人获评省级荣誉。学校入选“中国县域中学百强”名单,创建为陕西省示范化高中、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教育“组团式”帮扶被江苏省委组织部确立为全省唯一的帮扶典型。
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为改变课堂生态,倡导新课程理念,蔡欣提出“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教育主张,带领全校教师打造生态、生长、生命的“三生课堂”。学校先后开展“三生课堂”学术论坛、商洛市“组团式”帮扶工作论坛、南京晓庄讲堂镇安行、南京教育文库镇安行等多个活动,举办了首届课堂开放日、首届班主任节等,活动扩大了学校的区域影响力。
他非常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他依托苏陕协作资金,从2023年起,连续3年组织260余名学生赴南京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科技馆、博物馆等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种下“未来梦想”。他根据部分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的实际,发起捐资助学活动,联系南京等地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捐助活动,至今已资助了近百名学生,累计金额60余万元。他带领老师开展“百师百户大家访”,邀请南京心理名师到校开设心理讲座,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三年时间很短,他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规划正按照时间表和任务书一步一步走下去。但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将继续关注商洛这片土地,做东西部教育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做传递知识的火种,成为点亮大山希望的明灯。
追寻教育的“诗和远方”

在秦岭的层峦叠嶂间,有一所承载着全县人民希望和山区学子梦想的县域高中——陕西省柞水中学。三年来,在南京高淳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校长李献军的带领下,柞水中学实现了从硬件设施到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这位儒雅大气、吃苦耐劳的教育行者,用江南的教育智慧点亮了秦岭深处的希望之光,让教育的“诗和远方”在这里生根发芽。
提出教育主张
2022年7月,带着“组团式”教育帮扶的责任,李献军从江苏省高淳区来到柞水县,担任帮扶校长。初到柞水,面临着诸多挑战: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教育理念的碰撞……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一边听课,一边通过座谈与教师们探讨交流,做帮扶计划。短短一个月,他走遍了全校所有班级,与近百名教师交流,摸清了学校的“底子”。
“柞水中学不缺勤奋的学生,也不缺敬业的老师,缺的是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他说。于是,他提出了“因地制宜、主动生长”的教育主张,并决定从教学管理和改革入手,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构建“生本课堂”
要改变一所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教师、在课堂。李献军提出“站稳课堂,写好文章”是教师的本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致力构建
有适合度、精准度、广度、高度、厚度、温度的“六度”课堂,用南京先进的理念推动柞水中学“课堂革命”,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在他带领下形成了《柞水中学教师宣言》,极大地提振了教师的精气神。他还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重构了教研模式,坚持以更加务实的集体备课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唤醒师生成长
柞水地处山区,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他积极联系高淳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和生活物资。他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面对部分老教师的职业倦怠,他耐心开导,帮助他们重新找到教育热情;对于年轻教师,他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有教师感慨:“以前上课,我总是在黑板上将公式写得越来越长,同学们眼里的困惑却越来越深,是李献军校长提醒我上课要看看学生的眼睛。”
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柞水中学的管理不断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让老百姓对“家门口”的县中更加认可。他还带动学校建立了“名师工作室”10个,培养“三级三类”教师40余名,指导教师参与省市级研究课题30余项。
三年的帮扶期即将结束,他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即使离开,我的心也会一直牵挂着柞水的孩子们。”这三年,他先后荣获县(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十佳校(园)长”、市级“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称号。
教育帮扶,改变了柞水中学的面貌。在教育的道路上,李献军将继续坚守,书写更加动人的篇章。
丹心一片筑梦前行

2022年盛夏,响应教育组团帮扶号召,杜家伟从南京奔赴秦岭腹地丹凤县,担任丹凤中学校长,开启三年帮扶征程。他以赤子之心深耕教育,在丹凤中学发展蓝图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发多元课程 践行课堂变革
杜家伟提出“公勇实真、未来胜任”的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基础固本、拓展扬长、拔尖筑峰”三级课程体系,推进“公勇青年培育”与“科学教育提质”项目;开发46门校本选修课,组建36个精品社团,打造魅力科技节等六大节日课程,开展足篮排球联赛等活动,学生在航模、无人机等全国竞赛中摘金夺银,多元课程成效显著。
他打破课堂边界,组织“乡村振兴之旅”“高校筑梦之旅”等四大主题实践活动,让知识与现实联结,理想与信仰落地。通过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构建“防筛诊治”心理服务体系,开展百场心理教育宣讲;三年来累计资助困难学生416名,募集善款物资250余万元,带领教师走访贫困家庭,传递“精神自强”理念,点亮数百名学子希望。
针对传统课堂痛点,杜家伟提出“实真课堂”理念,倡导以学为中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问题、促进自主合作、引导思维提升,实现“真学、真懂、真用”。他借力苏陕协作,搭建“雨丹”“瑞丹”教研平台,开展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引入“宁商时空课堂”及苏派名师资源,推动新授、复习、讲评课模式创新,重构课堂生态,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锻造精锐队伍 共建精神家园
杜家伟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长远之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7个校际联合教研组,通过讲座、同课异构、师徒结对等方式传递先进理念。每年暑期组织50余名骨干教师赴南京培训,选派管理干部跟岗学习;在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制定学科规划,开展读书分享与信息技术培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他带头申报课题,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师德报告会凝聚教育初心,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以“制度保障公平,服务凝聚人心”为原则,杜家伟修订教职工考核、职称评审等10余项制度,建立激励与关怀并重的管理体系。丰富有趣的工会活动、精心挑选的新婚礼物、庄重温情的荣退仪式、急困帮扶的及时雨等关怀举措,构筑起“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校园氛围,教师感慨“在这里工作有奔头、更有被珍视的温暖”。
在学生治理层面,他建立“校长与学生面对面”常态化机制,坚持每周陪餐,用心维护“校长信箱”,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尊重,使校园成为“敢说话、能说话、说话管用”的成长家园。
赤诚映照前路 铸就发展荣光
在杜家伟校长带领下,丹凤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获得“全国文明校园”“全国航模特色学校”等国家级荣誉3项,跻身“陕西省示范高中”“名师成长基地”,获省级荣誉7项、市级荣誉3项,办学质量整体提升明显。
学校冠山书院、科创中心、健身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相继落成,构建起多元发展空间;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2人获评特级教师,3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1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称号,33项省、市级课题立项,教研氛围蓬勃向上。
三年帮扶路,一颗赤子心。杜家伟常言:“帮扶不仅是输血,更要培植造血功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灵魂。”他践行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圆心,以优质课程体系为基石,以品质课堂建设为路径,以卓越师资培养为根基,以现代校园治理为保障”的系统帮扶理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帮扶提供了宝贵的“丹中样本”。这份深情与担当,必将化作丹凤教育最温暖的记忆,激励更多教育人在帮扶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