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关的美丽嬗变
文章字数:1603

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四季皆景,步步入画。万树桃花绽放的粉红世界引得游人如织,向日葵花海随风摇曳成了新的网红打卡地,茶园里游客与茶农一同体验采茶品茗的乐趣,一座座曾因村民外出务工而沉寂的老宅,如今焕然一新,成为游客争相入住的精品民宿……
“真没想到,咱们竹林关现在也能这么热闹,以前是我们去别人那儿旅游,现在倒好,外地人成群结队往我们这跑哩。”7月3日,竹林关村大柴沟组村民王献民感慨道。
竹林关镇位于丹凤县东南部,因竹子居多,竹林茂盛而得名。这里东通汉口,南连郧阳,自古便是“一鸡鸣三县、两河注一关、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边贸重镇和水旱码头。群山环抱、溪流纵横,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然而,随着水路航运的衰落,加之长期缺乏系统开发和产业支撑,竹林关虽有秀美山水,却一度鲜有人问津。
时间回到2010年7月2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让竹林关遭受重创,大片山林植被被冲毁,泥石堆积如丘,山体裸露、沟壑纵横,整个小镇满目疮痍。灾后重建工作不止于修复创伤,更拉开了竹林关镇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的序幕。人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筑牢生态屏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修复工程在这里展开,竹林关镇组织村民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逐步修复受损山林、恢复水土保持。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竹林关镇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水保示范等特性建设的桃花谷于2012年建成投用,占地41.4平方公里,栽种有各类桃树、侧柏、翠竹20余万株。这片绿意盎然的山谷,不仅发挥了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的重要作用,成为丹凤县乃至全省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也为竹林关后续文旅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桃花谷的建成,犹如一颗点燃希望的火种,让曾经文旅产业沉寂的竹林关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竹林关镇不仅延续了“竹林关八景”的历史意境,还巧妙融入竹文化、福文化、桃花文化和古镇商贸文化,精心打造出桃花仙子广场、桃花泉、浪漫桃花谷、九龙祈福台等特色景点,展现了竹林关丰富的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在景区卖凉皮、凉粉,离家近既能照看孩子上学还能挣钱补贴家用呢。”竹林关村1组村民王云粉笑着说。平日里她有空就会到景区经营小吃摊,去年春天,桃花谷开园后仅7天时间,她就和邻居合伙卖小吃收入1万余元。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这碗饭的不只王云粉一人。如今,桃花谷已连续成功举办11届桃花节系列活动,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竞相绽放,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成为商洛旅游的热门地标。据悉,桃花谷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庞大的客流量带动景区常年聘用35名村民在此务工,促进沿线30余家农家乐发展,新增客房200余间,助力51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
这些看得见的效益背后,不仅是竹林关镇对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更离不开在宣传推广上的巧思与创新。为了让竹林关文旅热度常驻、持续“出圈”,镇政府不仅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广,邀请网红宣传推介,领导干部更是率先垂范,亲自上阵拍摄短视频、参与舞蹈表演,化身“文旅推介官”,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引流聚客,让竹林关文旅频频刷屏网络。
竹林关镇的文旅振兴,不仅在于新景点的打造,更在于对古镇底蕴的深度挖掘与活化。漫步于修缮一新的老街,青石板路延伸、竹篱笆点缀,昔日水旱码头的商贸记忆正在悄然复苏。与此同时,传统节会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一年一度的“三月十八古会”等民俗活动,已从单一的农产品交易拓展为集民俗展演、特色美食、商贸交流于一体的“古会经济”,绵延数里的街道上,摊位林立,各色小吃、竹艺制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四方游客络绎而来。
从灾后重建到桃花绚丽绽放的生态涅槃,再到老街复兴与节会焕新,竹林关镇将山水人文资源激活为文旅发展的引擎。这座秦岭深处的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一幅文旅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