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后的团圆
文章字数:520
本报通讯员张晗晓肖鑫
2025年7月3日,对于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七组的村民马东升来说,是一个令人无比动容的日子。这一天,马东升一家迎来了阔别22年的儿子马军军。当年那个19岁离家后失联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斑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正如古诗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的痕迹写满了他的面庞,却无法改变那份对故乡的眷恋。
事情要追溯到2003年,19岁的马军军在一次外出务工后莫名失踪。从此,马东升一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多年来,马东升从未放弃寻找儿子,他四处张贴寻人启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也多次向公安机关求助,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与儿子重逢。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救助站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马军军。由于马军军长时间在外流浪,精神状态不太稳定,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耐心沟通和多方努力,通过DNA比对技术,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并迅速联系上了他远在红安村的家人。
当马军军踏上红安村的土地时,村口早已站满了迎接他的村民。马东升老泪纵横,与儿子紧紧相拥,这一刻,22年的思念与等待终于化作了团聚的喜悦。马军军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心中感慨万千。尽管岁月改变了他的容貌,但故乡的一切依然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
2025年7月3日,对于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七组的村民马东升来说,是一个令人无比动容的日子。这一天,马东升一家迎来了阔别22年的儿子马军军。当年那个19岁离家后失联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斑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正如古诗所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的痕迹写满了他的面庞,却无法改变那份对故乡的眷恋。
事情要追溯到2003年,19岁的马军军在一次外出务工后莫名失踪。从此,马东升一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之中。多年来,马东升从未放弃寻找儿子,他四处张贴寻人启事,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也多次向公安机关求助,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与儿子重逢。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救助站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马军军。由于马军军长时间在外流浪,精神状态不太稳定,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耐心沟通和多方努力,通过DNA比对技术,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并迅速联系上了他远在红安村的家人。
当马军军踏上红安村的土地时,村口早已站满了迎接他的村民。马东升老泪纵横,与儿子紧紧相拥,这一刻,22年的思念与等待终于化作了团聚的喜悦。马军军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心中感慨万千。尽管岁月改变了他的容貌,但故乡的一切依然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