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的含义
刘万成
文章字数:1585
  上了年纪,不是悲剧,有“老”傍身,岂是蜉蝣可比。经年累月,岁月蹉跎,起落得失酿作陈年老酒;练达人情,洞明世事,练成了随遇而安的本领;万物竟择,各有其道,老则不缺清静无为的从容。“老”是老人拄杖特立独行的缩影。其墨香清扬,并无枯草朽木之气。
  可长期以来,“老”却被人误以为日薄西山,行将就木。殊不知古时的“考”与“老”,原本是相通的。至于在这个世界上,自称其为“老”,恐非春秋时著有《道德经》的“老子”莫属,他不但活到了期颐之年,而且将自己对“道”的深刻理解传于后世。“老子”一词,又是父亲的俗称。他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你有什么看不懂的,你有什么想不开的,你有什么摆不平的,你有什么行不通的,便不妨虚心向“老子”学习、请教,要么就问问你的父亲。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家之计,银钱再多,也抵不过家有一位贤明老者。
  庄子曾言:“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意思是说,善待怪异的形态,善待衰老的过程,善待生命的起始,善待死亡的结局,普通人尚且效法这样的态度,更何况维系着万物、作为一切变化之依托的“道”呢?“善老”二字,直指生命核心奥义——坦然接纳必然的人生流程,并赋予老人尊严与价值。“老”非秋风凋零之相,倒像演员谢幕之后洗尽铅华,自我呈现烟火本色。
  不过,庄子所谓“无为”,其实并非说生而为人,什么也不用做。实际上,他所主张的“无为”,恰好是强调人生选择须受“道”的约束,切不可凡事“不知自己是老几”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而在此过程中,人生“有与无”的区别并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素闻“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便是此理。倒是老想别人把自己供着,并且加以敬仰,即使人未老,恐怕也会身心俱老。
  纵观“修养”二字,事关家风人风,似于老者尤重。“老”之修养,重在有良知、明事理,知进退,懂分寸,守规矩,始终为老自重,而不缺德。一如街道两旁、马路边卖菜卖水果的老奶奶,宁可枯坐、卖出一根葱,也要童叟无欺。《菜根谭》里有言:“日即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人生不论贵贱,说到底只是一场自我修行。乍一看无尽烦恼,细想则无非是“彼自沉苦其心尔”。老来无事怨天尤人、庸人自扰,倒不如守正如初,意气昂扬。
  君不见,邻里发生纠纷,常有长者主动从中调解,三言两句,入情入理,顿化干戈为玉帛?社区繁杂事务,有的非常棘手,只要经验丰富、深孚众望的老者一出马,一切便可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人看极早,马看蹄爪”,源于湖南长沙一带的方言。“老”来令人信服与尊敬,并不是“年长”便自带光环,而是平生修为可以点亮自身成长的年轮。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倚老卖老、蛮不讲理、斤斤计较并不鲜见。排队上车硬要挤挤插插啦,公交车上一味强求他人让座啦,坐飞机抢座位从来不问自己该坐几等舱啦,尤其老旧小区改造中大家都拆除了乱搭乱建,唯独自己耍狠撒泼死活不肯拆除毫无用处的柴火棚子啦,如此种种架势,好像是说“人一老就该享有任何特权”似的蛮不讲理。如此一来,不但让“老”背上了黑锅,还会招致众人心生怨怼,乃至背地腹诽与耻笑。
  若说老有所为,自当不忘家国。如今老龄社会了,放眼望去,老的老、小的小,谁都不容易。人老了大事做不来,小事“磨洋工”,那也得略尽绵薄之力不是?比如带带孙子、做做饭、读读书,要么去全国各地看风景、找乐子、强筋骨、换脑筋,这虽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至少可以减轻挑大梁的中坚和“菜鸟”们矢志于“圆梦”的压力。往大了说,这也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因为“老”之荣光,也是社会的福泽。
  当然,“老”也包括酮体衰老。但《礼记·曲礼上》里,却将年岁七十的人明确定义为“老”。如今,譬如年满花甲后旅游可以免门票,七十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可以享受“老龄补贴”等,也都是对“老”的最好注释及礼遇。当此之世,即便人老了,更不可以自甘坐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