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家门口“踏”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马泽平 见习记者 刘佳乐
文章字数:1355
  7月9日,雨后的薄雾萦绕山间,田间玉米秆上露珠晶莹。沿着蜿蜒山路走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聂家沟村,一栋崭新的厂房赫然矗立——这是苏陕协作援建的标准化厂房,如今已成为商洛博群瑶杭服装厂生机勃勃的生产基地。
  步入宽敞明亮的车间,缝纫机的嗡鸣声此起彼伏。30名工人正专注地忙碌着:验布、裁剪、缝制……一件件做工精良的浴服在她们灵巧的指间穿梭。经过严格的质检和打包,这些产品将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广东、新疆、湖北、西安乃至更远的地方。
  聂家沟村有420户1517人,其中劳动力868人,60岁以上老人234人。过去,产业支撑薄弱,村集体经济乏力,留守的妇女和老人虽有劳动意愿,却苦于没有增收门路。
  为破解这一难题,聂家沟村积极探索“支部引领、支委领办、党员示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2023年,村党支部成功招引当地致富能人吴相博返乡创业,利用苏陕协作援建的570平方米厂房,创办商洛博群瑶杭制衣厂,发展浴服加工产业。如今,该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收益1.5万元,更带动了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批订单月底要发货,大家加把劲!”工厂负责人吴相博一边检查产品质量,一边给工人鼓劲。这位80后创业者,5年前还只是个小作坊主,乘着苏陕协作的东风,如今已将工厂经营得有声有色。“去年生意红火,我们完成了50万套浴服订单,年产值突破200万元。”站在忙碌的车间里,吴相博笑容满面。
  回首创业路,吴相博感慨万千:“起步时只有4台缝纫机试水,随着订单增长,又陆续添置了设备。”如今,工厂已形成稳定规模,产品不仅畅销全国,更远销海外。
  吴相博的妻子姚群负责工厂日常管理,她一边清点发往广东的货物,一边介绍:“他主外跑订单、谈业务,我主内管生产。现在有了稳定客户资源,订单充足,工人操作也都熟练了。”姚群说,浴服加工技术门槛不高,公司采取“按件计酬、多劳多得”的方式,工人经4到5天集中培训即可上岗,订单淡季还能兼顾农活。这种灵活模式吸引了周边众多留守妇女和中老年人。“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近200元呢。”姚群笑着比画道。
  60岁的刘仁芳是厂里的老员工,脚踩缝纫机踏板,娴熟地缝合着浴服边角。“跟着老板干了5年了,以前会点裁剪,培训后操作机器很顺手。”刘仁芳的笑容里透着满足,“年纪大了,外面打工难找活,但在这里每月能挣2500块钱左右,足够家用,农闲时还能照看庄稼。”
  聂家沟临近的农丰村村民李相红也是元老级员工,她亲历了公司从小作坊到标准化车间的蜕变。“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孩子都在上学。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攒不下钱,现在月均3000元,还能照顾家,比外出打工强太多!”她算着这笔明白账。
  像刘仁芳、李相红这样的工人,厂里还有30多名。她们大多是附近留守村民,有男有女,不少还是脱贫户,这个小车间,为她们稳稳地托起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心愿。
  夕阳西下,工人结束劳作,三三两两结伴归家。车间暂时安静下来,但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里蓬勃生长。“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顾家,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刘仁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展望未来,吴相博信心满满:“我们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规模,争取年产值突破300万元,带动更多乡亲就业。”
  从几台缝纫机的小作坊,到年产值超200万元的规模型企业;从几个人的家庭式生产,到带动30多个家庭增收致富……聂家沟村这个深藏山间的服装厂,正用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