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党报小记者童眼看商洛”研学活动举行
文章字数:1410




本报讯 (记者 耿 锟 程思凡)7月12日至15日,第二届“党报小记者 童眼看商洛”少年儿童研学活动举行。沿着商於古道以及红军革命旧址等历史遗址的痕迹,80名小记者赴商南县、丹凤县、山阳县,开始一场重温古道历史、延续革命薪火的文化研学之旅。
活动由市关工委、商洛日报社、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以“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为核心,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培养青少年的学习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活动的第一站便来到以茶叶闻名的商南县。“南茶北移”以来,商南茶逐渐成为县域农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富水镇油坊岭村的双山生态茶叶基地,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了现代化制茶工艺流程与传统制茶工艺的区别。在商南茶叶博览馆,丰富的图文资料、珍贵实物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呈现了商南茶叶的发展历程。
“种植茶叶有什么难点吗?任何地方都可以种植吗?”小记者李沐珂提问。“种茶叶对气候土壤以及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我们茶园的土壤为砂壤土,同时也是酸性土壤,比较适合种植茶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保柱讲解道。小记者们认真聆听观察,加深了对商洛特色产业——茶叶种植与制作的了解。
离开茶园,小记者一行探访阳城驿、青云驿与武关驿。阳城驿遗址前,讲解员重现驿卒往来的繁忙场景,复原陈设让大家仿若穿越时空;青云驿的青石板小巷与古民居间,工作人员细数古驿生活变迁;武关驿的“秦楚咽喉”关隘上,斑驳城墙诉说历史,小记者登高远眺商山洛水,真切感受“一夫当关”的险峻,体悟商於古道的沧桑与人文积淀。
暂别武关,小记者一行抵达丹凤县保定村。在保定村游乐园里,小记者们兴奋地穿梭其中,尽情体验游乐项目,释放活力。同时活动还安排了国学课堂,授课老师详解“商山四皓”的故事,让大家在欢乐中浸润传统文化,在互动中汲取成长力量。
随后,小记者们带着期待走进棣花古镇,参观贾平凹故居。“同学们,你们学过《丑石》这篇文章吗?”故居外工作人员的问题引发了小记者的共鸣:“学过,小学语文的课文!”在贾平凹文学馆内,从《满月儿》到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秦腔》等作品,展示了贾平凹的文学成就;创作历程展区的照片与文字,则生动呈现了他从热爱文学的少年成长为文学巨匠的艰辛道路。
夏日连片的荷塘倒映蓝天,千亩田地绿意盎然。在山阳县陆家湾村,小记者漫步滨河步道与田边栈道,欣赏“夏赏荷韵”的生态之美;智能蔬菜大棚内,圣女果、无土栽培蔬菜等长势喜人,直观展现科技赋能农业的蓬勃活力。
研学最后一站来到了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村红色教育基地。一进村口,“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巍峨耸立。沿着笔直干净的石板街,小记者们依次参观了红军屋、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厚裕堂药铺(红军医院)等,目睹程子华、徐海东等前辈使用过的煤油灯、手推车、医药箱等生产生活用品,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和遗迹,小记者们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斗的身影,也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伟大和无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我们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力量的责任与义务,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受到熏陶。希望青少年们眼中有星光、脚下有力量、明天有希望、未来有担当。”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负责人周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