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非遗“活”起来 乡村“旺”起来
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文章字数:1524
  在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商南县,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符号,而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指尖技艺到致富产业,从传统课堂到数字云端,商南县通过创新“非遗+”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特色道路,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激活文化资源 赋能乡村经济
  商南县地处秦楚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共有56项非遗项目,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商南县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在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非遗工坊拔地而起,成为展示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在一个个非遗工坊内,色彩斑斓的绒绣凳、精巧细腻的剪纸作品、古朴大气的石雕工艺品琳琅满目。这些承载着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更成为热门旅游商品。据统计,非遗工坊已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指尖上致富”。
  在数字化浪潮下,商南县积极探索“电商+非遗”新模式。通过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商南非遗手工艺品成功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为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商南县在各大景区设立非遗展销专区,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销售格局。
  文旅融合也为非遗产业注入新活力。商南县创新推出“非遗购物节”“非遗研学游”等特色活动,将非遗展演、技艺体验与旅游观光相结合。2024年,这些活动累计吸引游客2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增收800余万元。同时,商南县还出版了《商南花灯》《商南民歌》等系列文化书籍5000册,进一步提升了商南非遗的品牌影响力。
  构建传承体系 焕发时代生机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商南县高度重视非遗人才培养,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承体系。通过开展“非遗人才普查行动”,组织专班深入镇村走访老艺人、老匠人,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分类建立动态化非遗人才库。目前,全县已入库市级非遗传承人14人、县级31人,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梯队。
  在人才培养方面,商南县坚持“传帮带”与“广普及”并重。一方面,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手工制作、曲目演唱等专题培训,近三年累计举办培训10场次,覆盖500余人次,培育了一批新生代传承骨干。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村庄,聘请专家授课46场次,通过“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带动1.25万群众参与非遗学习,实现了非遗从“小众传承”到“大众认同”的转变。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商南县大力推进数字化保护工程。组织专业团队对商南花灯、民歌、锣鼓流水调等非遗项目进行系统整理,已收集整理民歌唱词曲谱100余首、图片视频资料200余份。同时,出版了《商南花灯与彩词》《商南民歌与花灯》等学术专著,为非遗传承留存了珍贵的“活态档案”。
  升级服务体系 发展行稳致远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商南县紧跟时代需求,创新打造“云端文化超市”智慧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场馆预约、慕课学习、线上展演等功能,实现了非遗等传统艺术的线上传播。通过“云端文化超市”,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非遗展演、学习传统技艺,极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我们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构建‘线上+线下’全域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波表示,“云端文化超市”自上线以来,累计访问量已突破10万人次,成为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
  从文化资源到经济动能,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商南县的实践表明,非遗不仅是需要保护的文化瑰宝,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产业路径,商南县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这一探索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