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虫治虫助力绿色防控
文章字数:402
本报讯 (通讯员 杨雪竹)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防治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它能精准捕捉到害虫产卵时释放的信息素,并将卵产入害虫卵中,以害虫卵为营养完成其世代发育,从而阻断害虫卵孵化,实现以虫治虫的目的。
6月下旬以来,市植保站在商南、山阳、洛南选择玉米田块,按照技术规范布设了玉米螟性诱捕器,逐日监测一代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7月16日开始明显上升,21日商南县成虫数量达峰值,单个诱捕器诱虫22头。7月19日,市植保站联合商南、山阳县农技中心在商南县试马镇毛河村、富水镇富水街社区、茶坊村和山阳县色河铺镇屈家湾村、沙沟口村、元子街社区实施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示范66公顷。7月26日至27日,进行了二次释放。洛南县还按照省植保站统一安排,实施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示范133公顷。本次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是通过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6月下旬以来,市植保站在商南、山阳、洛南选择玉米田块,按照技术规范布设了玉米螟性诱捕器,逐日监测一代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7月16日开始明显上升,21日商南县成虫数量达峰值,单个诱捕器诱虫22头。7月19日,市植保站联合商南、山阳县农技中心在商南县试马镇毛河村、富水镇富水街社区、茶坊村和山阳县色河铺镇屈家湾村、沙沟口村、元子街社区实施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示范66公顷。7月26日至27日,进行了二次释放。洛南县还按照省植保站统一安排,实施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示范133公顷。本次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是通过生物防治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