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岭深处的英雄故土——崔坪村
本报通讯员 董旦旦
文章字数:1081
  7月25日晚,西安高陵区渭河河滩那道身影的纵身一跃,让商州区金陵寺镇崔坪村34岁的李静毅,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夏天。噩耗传回崔坪村,乡亲们悲痛不已:“静毅这娃,打小就心善……”
  7月30日,笔者再次走进这里,在山环水绕中,仿佛早有一缕刻在骨子里的温暖,悄悄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赤子之心。
  崔坪村的历史,是一部写在山石间的互助史诗。该村由原崔巷和管坪合并而成,自明清时期先民从山西迁徙于此依山而居,“穷时抱团取暖,富时守望相助”便成了刻进血脉的生存智慧。年过九旬的原村干部李秀永介绍,“祖辈修水渠、建梯田靠大伙搭手;大旱时,全村人轮流守水井,宁愿自己少喝也要保牲畜,这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色。”
  崔坪村的善举传承,有了温暖的“接力密码”。在这片土地上,互助互爱的风尚,自2017年随着商州区“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启动后,已逐渐化作村民心中的“精神灯塔”,一个个动人片段,点亮岁月温情:2021年汛期,护林员化身“摆渡人”,顶风冒雨护送村民转移,用身躯筑牢安全防线;2023年冰雹突袭甜玉米田,公益性岗位村民自发奔赴,在泥泞里抢收希望,把损失降到最低。邻里间偶有小摩擦,也能在唠家常、讲道理中消解,握手言和后,情谊更浓。“帮人就是帮自己,咱祖祖辈辈传的就是这份热乎气!”村委会副主任李菲的话,道出崔坪村的精神传承——无需硬性约束,乡亲们用自发的善意,让文明互助成了日常,让温暖在乡土间永续传递。
  行走在崔坪村,看得见的民俗符号里藏着更深的密码。村中那棵位于原管坪中学的六人合抱千年古银杏树,曾是全村议事的“中心”,也见证着教书育人的薪火相传。学校师生曾常于树下研学,师长以古树坚韧、互助精神育人,孩子们耳濡目染。“谁家有难处,树下吆喝一声,全村人就来帮忙。”76岁的原村干部王建勋回忆,古树早已成了互助精神的具象象征,见证着代代相传的温情与文脉。
  近年来,崔坪村将传统美德与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发展100亩甜玉米示范田,采取高效灌溉与机械化降低成本,亩产超2500穗,每亩净收益800元。采用“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模式,村集体自营30亩带动群众种70亩,借订单农业与电商年净产值破8万元。充分体现了人心齐、产业兴,互助互爱既扬善也促发展,让日子富、人心暖。
  崔坪村党支部书记崔建东哽咽地说:“静毅是我们崔坪村人的骄傲,是金陵寺人的骄傲,更是商洛人的骄傲!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家乡人的心中,我们希望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希望这种精神之光永不熄灭!”
  当李静毅跃入渭河的那一刻,他身上奔涌的,不只是个人的勇气,更是这片土地浸润百年的温度。就像村中古银杏树的枝叶,崔坪村的“向善密码”,正让这份温暖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