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栗乡深处践初心
——记国家科技特派团板栗产业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何佳林
文章字数:2433
  本报记者 马泽平 王江波 见习记者 马 姜
  在镇安的山林田野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何佳林的足迹,比许多当地老乡还要深。哪条小径能最快攀上山巅,哪片坡地沐浴的阳光最充足,他都了然于心。这位国家科技特派团板栗产业组组长,用三十二载光阴丈量这里的沟壑梁峁,将心血倾注于一颗颗饱满的栗果。他是农民增收的领路人,是板栗病虫害的“克星”,更是托起“镇安板栗”这块金字招牌的奠基人。
  初识瘠土 选育良种
  1993年,彼时25岁的何佳林第一次踏入秦岭深处的镇安县,参与陕西省板栗资源调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管理粗放的栗园:枝丫横斜的野栗林间,混杂着零星的低产品种。全县板栗种植面积仅十余万亩,果实小而产量低,年总产量不足五千吨。最令人忧心的是,作为产业根基的良种培育几乎一片空白。目睹农户们辛劳一年,换回的微薄收益难以支撑生计,年轻的何佳林被深深触动。一个朴素的念头在他心中扎根:“要用所学,让这片土地上的板栗真正成为乡亲们的‘金果子’。”
  “一个地区的板栗产业要腾飞,必须拥有自己的‘芯片’——良种!”何佳林对此坚信不疑。为了这颗“芯”,他与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跋涉。他们几乎踏遍了镇安所有适宜板栗生长的沟沟岔岔,翻山越岭,逐树甄选。烈日下,他们仔细测量叶片、记录果形;风雨中,他们标记下数百个表现优异的单株样本。汗水浸透了衣衫,荆棘划伤了手臂,但寻找“最优解”的信念从未动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观察、记录和试验,一颗颗承载希望的良种被筛选出来。最终脱颖而出的“镇安一号”,以其稳定的高产、卓越的品质(单果重达13.15克,果形饱满扁圆,色泽如红玛瑙般亮丽)和强大的抗病性,先后通过陕西省和国家林木良种审定,成为镇安首个“国字号”板栗良种!这粒“金种子”的成功选育,如同点亮了一盏明灯,让“镇安板栗”的名片开始闪耀秦岭,走向全国。
  随着“镇安一号”在镇安的山坡沟谷间扎根繁衍,希望的绿意迅速蔓延。曾经零散的栗园连成了片,全县板栗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十余万亩,一路突破至如今的60万亩,年产量更是翻倍跃升至一万多吨。何佳林团队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深知“一招鲜”不够,必须持续创新。近年来,他们又因地制宜,潜心选育出“金真栗”“金真晚栗”等一批更契合当地气候土壤的优质新种,为蓬勃发展的板栗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虫口夺栗 智解难题
  良种只是起点,要让“金果子”真正成为可持续的财富,病虫害防控是绕不开的硬仗。
  2013年,一场危机突袭。镇安部分栗园暴发怪病,成片的板栗树莫名枯萎,心急如焚的农户们束手无策。何佳林闻讯立刻带领团队奔赴现场。他们如同“栗林侦探”,一棵棵病树仔细检查,一寸寸树皮耐心剥开。经过夜以继日的调查研究,“真凶”终于浮出水面——竟是狡猾的“板栗绿天牛”!这种蛀干性害虫能在树干内悄然蛀食两三圈,彻底咬断输送水分养分的“生命线”——韧皮部。面对如此凶顽,何佳林果断开出“猛药”:精准定位虫道,截断受害枝干并彻底焚烧。这一雷霆手段,迅速遏制了虫害的肆虐,挽救了无数栗农的生计。
  何佳林和他的团队要打的另一场持久战则是栗农的“心头恨”——栗实象甲虫。这种小虫在栗蓬上钻孔,将虫卵悄悄产入栗仁内部。待到农户将栗子收回家,几天后,雪白的幼虫便钻破果壳,留下满目疮痍。“好好的栗子钻出虫,哪个收购商还敢要?”何佳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摸清虫子的习性,他带着学生一头扎进闷热的栗林。他们自制了各种诱捕装置,顶着酷暑,忍着蚊虫叮咬,在树下一蹲就是一天。汗水模糊了视线,记录本被露水打湿,终于,他们成功捕获了127头栗实象甲成虫,详细掌握了其产卵期和越冬规律。突破口找到了!何佳林研究出关键一招:在冬季进行板栗树科管时,深翻树下土壤达15公分!这一深翻,如同翻开了害虫的“越冬温床”,将潜藏的虫卵暴露在严寒之下,有效阻断了其繁殖链,栗果品质由此大幅提升。
  点“栗”成金 链上生花
  镇安山高谷深,农户居住分散,技术推广如同“毛细血管”般艰难。何佳林深知,产业要扎根,科技必须真正“长”在地里、“种”进心里。自2022年担任国家科技特派团板栗产业组组长以来,他风雨无阻,坚持每季度深入镇安各乡镇传经送宝。三年来,累计开展培训45场,手把手培训林农3500余人次,编印发放图文并茂的技术资料7000余份。他大力推广的“插皮接”板栗嫁接新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劈接”,如同给板栗树做了一场更精密的“微创手术”,成活率奇迹般地从40%飙升至90%以上。“科研成果最大的价值,就是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受益。”何佳林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板栗产业要迈向高质量发展,深加工是必由之路。何佳林的目光早已投向产业链后端。他频繁走进镇安县龙头企业——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实地“把脉”生产流程,指导技术升级。围绕提升品质、延长保鲜期、开发功能性产品等难题,他与企业展开联合攻关。
  他积极奔走,成功争取到中央和省科技项目资金600万元,带领团队与企业携手完成“镇安县板栗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实验室里灯火通明,生产线上反复调试,终于,香甜的板栗酥、清润的板栗糖等精深加工产品相继问世,初步构建起镇安板栗食品体系。尤为关键的是,团队成功攻克了栗仁加工中易“褐变”(颜色发暗)的行业难题。通过改良杀菌工艺,栗仁的褐变指数从0.92显著降至0.3,色泽金黄诱人,为产品标准化和市场推广扫清了障碍。
  为了探索“栗”尽其用,何佳林的团队利用漫山遍野的板栗雄花资源,依托西农大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创新研发出带有独特栗香的驱蚊花露水、天然洗手液等日化产品。板栗壳,这个昔日被当作燃料或废弃的“边角料”,也在实验室里焕发新生——正被尝试制成高效活性炭和环保缓释肥料。一条从“果实经济”迈向“全株经济”的产业链条正在秦岭深处悄然延伸,为镇安板栗产业的未来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十二度春秋流转,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如今鬓角已染风霜,何佳林的脚步,依然坚定地踏在秦岭的土地上,向着更丰饶的“栗”想未来,笃定前行。他的身影,或是在试验田里俯身观察新苗长势,或是在农家院落耐心解答技术疑问,或是在加工车间专注调试设备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