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调解绘基层善治“枫”景
文章字数:2264
本报记者 南 玺 见习记者 马 姜
涉诉信访工作是法院联系群众、倾听民声的重要窗口,当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利益摩擦等问题浮现时,群众经常通过信访渠道寻求帮助。能否让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正义有回响,这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司法公信力能否在一次次良性互动中筑牢根基。
近年来,柞水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聚焦涉诉信访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现代化服务手段为支撑,锚定“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抓手,把“司法为民”理念浸润到服务全流程各细节,扎实推动“两状”推广、先行调解、诉讼保全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为当事人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诉讼服务体验。今年5月,该庭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先进集体”。
先行调解 当场履职
“要不是法院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帮忙调解,我跟小张不仅多年的朋友做到头了,还有一堆理不完的旧账。”5月21日,在法官见证下拿到7万元转让现金的汪某感慨,同时,他向张某退还了装载机。
汪某与张某之前合伙购买了一辆装载机,2016年11月汪某将其装载机份额折价6.5万元转让给张某,并约定转让费未付款期间,张某要付汪某利息。但张某一直开着装载机,并未付给汪某折价费和利息,今年2月,汪某一气之下将装载机开走,因此闹上法庭。后在立案庭法官的多次沟通调解下,向双方说明法律规定,讲清法律后果后,两人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近年来,柞水县法院立案庭积极构建“法院+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诉调对接中心常驻4名调解员及2名律师,同时特邀8家调解组织、24名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打造“法官指导+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多元解纷模式。
对于剑拔弩张的案件双方,立案庭积极引导当事人进入调解程序,将其作为构建“分层过滤”解纷体系的关键一环,努力实现“诉求马上办、矛盾不上庭”,并跟进、督促债务履行,保障当事人权益,法院始终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做实先行调解、力促实质解纷。
据悉,自2021年8月立案庭负责的诉调对接中心运行以来,委派调解民事纠纷2609件,纠纷标的额1.6亿元,先行调解成功率73%,平均调解时长7天。完善委派调解与司法确认衔接机制,及时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113份,平均办理时长2天。2024年以来,先行调解化解纠纷1046件,调解成功率71%。
类案化解 速裁快审
“本来以为老板跑了,我们这些人的工钱就没影了,想不到法官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帮我们把工钱要回来了。”7月初,手里拿着近万元的工资,老王眼含泪水。
原来张某前些年经营一家农家乐,雇佣老王等十几名工人做装修、砌坝、安装水电、打扫卫生等杂活。后农家乐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老王等十几名工人多次催要工资无果,发现张某离开柞水且与其彻底失去联系,遂到法院寻求帮助。
考虑该案涉案人数多,且系农民工欠薪纠纷,容易引发群体性矛盾,为更好解决纠纷,柞水县法院立案庭本着让当事人“安心、舒心、省心”的诉讼服务准则,开启农民工维权讨薪“绿色通道”。立案庭法官受理案件后,经多方打听与张某取得联系,向其说明先行调解高效便捷、成本低、柔性解纷等优势,最终促成张某与王某等11名务工人员的调解协议。
近年来,家事纠纷、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较为专业的案件比重持续上升。一些类型化的信访案件,具有案情相似、诉求集中等特点。因此,柞水县法院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持续推进繁简分流,配备案件分流员,组建一个速裁团队,完成速裁快审工作。
据悉,近3年来,立案庭速裁团队办结案件2113件,占全院民事案件总数的41.5%,平均审理时长6天。高效的审判提升了司法效率,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群众好评。
司法便民 法治信访
“新疆这边天都没亮,晚上把钱转过去。”“你们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吗?”6月初,面对案件承办法官在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的不断督促,当事人李某无奈吐槽。当李某将最后拖欠的1000元转入法院案件款专用账户后,李某欠张某的工资全部结算完毕。
2023年3月,李某结欠张某工资7000元,经催要后支付1000元,余下6000元拖欠两年还未支付。面对这种情况,案件承办法官考虑到李某在外地务工,而张某年迈,诉讼能力较弱,此为其辛苦劳动的血汗钱,且金额并不大。法官和助理通过电话、微信催促李某当庭履行,但由于李某的实际困难,调解当日承诺余下3000元于10日后履行。调解结案后,承办法官一直记挂此事,多次督促李某履行,一次次和其沟通,最终李某分两次将3000元支付给张某。
面对群众诉求,柞水县法院全面实行“一站式”立案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强化服务功能。2024年以来,立案3384件,当场登记立案3277件,其他案件在7日内立案或作出处理。同时,完善窗口设置,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配齐案件分流、先行调解、诉前保全等功能区域,积极应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提升司法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
此外,法院还围绕“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5个方面内容,构建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有信必复”,2024年以来,有信必复平台累计接收信访件62件,回复率100%,实质性答复率100%。定期排查梳理重点信访案件,分析研判,因案施策,通过院领导带头接访、包案化解等方式,用心用情实质性化解信访案件。诉前保全、鉴定、先行调解、送达等事项优先进行线上办理,2024年为当事人网上办理事项2697项。全面推广应用“两状”示范文本,提供书面和电子文本供当事人选择,专人一对一指导使用,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诉讼服务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柞水县人民法院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先行调解+当场履行”模式,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矛盾化解更有效率,努力将每一个信访案件都办成“民心工程”。
涉诉信访工作是法院联系群众、倾听民声的重要窗口,当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利益摩擦等问题浮现时,群众经常通过信访渠道寻求帮助。能否让诉求有人听、难题有人解、正义有回响,这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到司法公信力能否在一次次良性互动中筑牢根基。
近年来,柞水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聚焦涉诉信访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现代化服务手段为支撑,锚定“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抓手,把“司法为民”理念浸润到服务全流程各细节,扎实推动“两状”推广、先行调解、诉讼保全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为当事人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诉讼服务体验。今年5月,该庭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诉服工作成绩突出先进集体”。
先行调解 当场履职
“要不是法院工作人员先后多次帮忙调解,我跟小张不仅多年的朋友做到头了,还有一堆理不完的旧账。”5月21日,在法官见证下拿到7万元转让现金的汪某感慨,同时,他向张某退还了装载机。
汪某与张某之前合伙购买了一辆装载机,2016年11月汪某将其装载机份额折价6.5万元转让给张某,并约定转让费未付款期间,张某要付汪某利息。但张某一直开着装载机,并未付给汪某折价费和利息,今年2月,汪某一气之下将装载机开走,因此闹上法庭。后在立案庭法官的多次沟通调解下,向双方说明法律规定,讲清法律后果后,两人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近年来,柞水县法院立案庭积极构建“法院+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诉调对接中心常驻4名调解员及2名律师,同时特邀8家调解组织、24名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打造“法官指导+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多元解纷模式。
对于剑拔弩张的案件双方,立案庭积极引导当事人进入调解程序,将其作为构建“分层过滤”解纷体系的关键一环,努力实现“诉求马上办、矛盾不上庭”,并跟进、督促债务履行,保障当事人权益,法院始终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做实先行调解、力促实质解纷。
据悉,自2021年8月立案庭负责的诉调对接中心运行以来,委派调解民事纠纷2609件,纠纷标的额1.6亿元,先行调解成功率73%,平均调解时长7天。完善委派调解与司法确认衔接机制,及时确认人民调解协议1113份,平均办理时长2天。2024年以来,先行调解化解纠纷1046件,调解成功率71%。
类案化解 速裁快审
“本来以为老板跑了,我们这些人的工钱就没影了,想不到法官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帮我们把工钱要回来了。”7月初,手里拿着近万元的工资,老王眼含泪水。
原来张某前些年经营一家农家乐,雇佣老王等十几名工人做装修、砌坝、安装水电、打扫卫生等杂活。后农家乐因经营不善而倒闭,老王等十几名工人多次催要工资无果,发现张某离开柞水且与其彻底失去联系,遂到法院寻求帮助。
考虑该案涉案人数多,且系农民工欠薪纠纷,容易引发群体性矛盾,为更好解决纠纷,柞水县法院立案庭本着让当事人“安心、舒心、省心”的诉讼服务准则,开启农民工维权讨薪“绿色通道”。立案庭法官受理案件后,经多方打听与张某取得联系,向其说明先行调解高效便捷、成本低、柔性解纷等优势,最终促成张某与王某等11名务工人员的调解协议。
近年来,家事纠纷、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较为专业的案件比重持续上升。一些类型化的信访案件,具有案情相似、诉求集中等特点。因此,柞水县法院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持续推进繁简分流,配备案件分流员,组建一个速裁团队,完成速裁快审工作。
据悉,近3年来,立案庭速裁团队办结案件2113件,占全院民事案件总数的41.5%,平均审理时长6天。高效的审判提升了司法效率,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赢得群众好评。
司法便民 法治信访
“新疆这边天都没亮,晚上把钱转过去。”“你们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吗?”6月初,面对案件承办法官在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的不断督促,当事人李某无奈吐槽。当李某将最后拖欠的1000元转入法院案件款专用账户后,李某欠张某的工资全部结算完毕。
2023年3月,李某结欠张某工资7000元,经催要后支付1000元,余下6000元拖欠两年还未支付。面对这种情况,案件承办法官考虑到李某在外地务工,而张某年迈,诉讼能力较弱,此为其辛苦劳动的血汗钱,且金额并不大。法官和助理通过电话、微信催促李某当庭履行,但由于李某的实际困难,调解当日承诺余下3000元于10日后履行。调解结案后,承办法官一直记挂此事,多次督促李某履行,一次次和其沟通,最终李某分两次将3000元支付给张某。
面对群众诉求,柞水县法院全面实行“一站式”立案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强化服务功能。2024年以来,立案3384件,当场登记立案3277件,其他案件在7日内立案或作出处理。同时,完善窗口设置,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开设“绿色通道”,配齐案件分流、先行调解、诉前保全等功能区域,积极应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提升司法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司法需求。
此外,法院还围绕“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5个方面内容,构建完善制度机制。严格落实“有信必复”,2024年以来,有信必复平台累计接收信访件62件,回复率100%,实质性答复率100%。定期排查梳理重点信访案件,分析研判,因案施策,通过院领导带头接访、包案化解等方式,用心用情实质性化解信访案件。诉前保全、鉴定、先行调解、送达等事项优先进行线上办理,2024年为当事人网上办理事项2697项。全面推广应用“两状”示范文本,提供书面和电子文本供当事人选择,专人一对一指导使用,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诉讼服务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柞水县人民法院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先行调解+当场履行”模式,让司法服务更有温度、矛盾化解更有效率,努力将每一个信访案件都办成“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