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红庙村奏响富民强村曲
本报记者 南 玺
文章字数:2641
    俯瞰红庙村

    村民在供港蔬菜基地内务工

    红庙村的茶山景色

  盛夏时节,走进商南县试马镇红庙村,一幅清新雅致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青山如黛环抱着村庄,柏油马路像黑色丝带在村中延展,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分布,墙面上的彩色绘画勾勒出生活百态,家家户户的庭院里花草点缀、干净整洁。沿着步道前行,溪水潺潺流淌,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青砖黛瓦与鸟语花香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栖居的世外桃源。
  红庙村地处商南县城以西15公里,位于试马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总面积4.5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0人。近年来,红庙村依托“生态、资源、文化”三大优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态+”模式,围绕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庭院经济发展等方面,逐步打造特色富民产业,有效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先后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级传统村落等称号。
  人居环境美起来
  “真没想到家乡现在变得这么美。”7月20日,早年外出打拼的红庙村村民聂本春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叹。记忆里坑洼泥泞的土路,如今已换成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曲曲折折地串起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新居。几位老人坐在雕花栏杆上闲话家常,手里的蒲扇慢悠悠地摇着,为夏日扇出丝丝凉意。
  “在村子发展建设初期,我们专门聘请专业规划团队,对茶旅、农旅、文旅等融合发展业态进行合理布局。”红庙村党支部书记聂本朝说,村上秉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理念,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等要素,充分整合资源,对民宿、茶主题餐厅、烧烤园、垂钓园、露营基地等项目进行了精心规划设计,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聂本朝介绍,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村上成立环境整治工作专班,组织巡查督促队,杜绝了垃圾乱扔乱堆乱放现象,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拆大建、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全面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打造精致庭院265个、产业景观带3条,改造旱厕316座,新建污水处理厂1家,将生态绿色融入人居环境,让村庄“颜值”更靓、更加宜居。
  为了让好环境留得住,村里还推行“分级负责、清单管理、评比奖励、长效管护”4项机制,平时随机抽查和定点督查双管齐下,发现积存垃圾、畜禽粪污乱排、乱搭乱建这些“糟心事”就集中整治。时间一长,爱护环境成了村民的自觉,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心里扎了根。
  在乡村建设方面,红庙村聚焦茶旅融合发展和北茶文化4A级景区建设,建成了马泉山万亩茶园、北宋农耕文化体验园、农业科普体验园、百亩荷花园、水果采摘园、生态垂钓园、水产养殖园和露天烧烤园。借着庭院精致小品建设的机会,46处“美丽菜园”“科普菜园”亮相,这一项每户年均增收1800元。如今的红庙村,真正实现了“游客玩得美、留得住,群众能就业、可致富”。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处处是“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景致。村民刘书海笑着说:“前几年喊娃回村他都摇头,去年回来一看村里变样了,当即决定在荷花池边开农家乐,现在生意好着呢!”
  绿色产业旺起来
  “每天在供港蔬菜基地务工,离家近还能挣钱,简直太开心了。”在红庙村供港蔬菜大棚示范基地内,村民何春安高兴地说。棚内的黄瓜、空心菜、生菜等各类绿色蔬菜长势喜人,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红庙村近年来聚焦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2023年,村上引进陕西省好璟佳园实业公司投资4200万元,新建供港澳蔬菜基地280亩,筹备建设55吨冷链仓储1个,群众通过“一地五金”年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
  茶叶是红庙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今更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焕发新活力。近年来,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茶叶种植、生态养殖和中药材培植等企业,秉持“生态茶+文旅康养”的思路,全力推动茶产业规模扩大、品质提升、品牌打响。积极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发展高端茶园4000亩,改造老旧茶园2000亩,将426户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不仅如此,村里还通过“村户联帮”模式,集体发展100亩菊花,开办农家乐1家,解决5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推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
  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红庙村同样下足了功夫。通过创新茶产业供应链和产业链,建成1座茶文化展示中心,让茶叶从农产品变身“文化品”,有效提升了生态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将马泉山茶园观光、荷花园休闲度假、供港蔬菜基地农耕体验串联成线,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景区,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绿色产业的魅力。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支撑。”试马镇党委书记吴海兰说,近年来,镇上持续推进“归雁计划”,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在红庙村培养双带型党员、畜禽养殖、粮茶菌菜种植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等46人,为绿色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
  休闲名片亮起来
  “这是一个宝藏般的游玩胜地呀!”近日,带着家人从湖北武汉前来红庙村度假的吴先生感慨,这里温度舒适,还有很多能让孩子触摸的历史文化记忆,太适合假期带娃来体验了。
  “我们以创建秦岭北茶文化景区为契机,系统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聂本朝介绍,目前,村里已建成2个智慧茶室、1家农家乐、2座湖面观光亭和800米湖面观光走廊,形成了集观光、度假、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景区。
  “以前只听说我们这里是北宋农耕文化遗址,但看起来就是‘烂泥湖’,没有什么看头,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的文化信息在广场上一目了然。”村民宋林成指着北宋农耕文化体验园笑着说。园内,粮仓、水车、犁铧、石磨等老物件有序摆放,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配套建设的亲子菜园里,四季时令瓜果蔬菜长势正好,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卡拍照,孩子们在辨认作物、体验耕种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农耕知识,更懂得了珍惜粮食、感悟农耕文明的道理。
  “要让游客留得住,来了还想来,就得有独特的吸引力。”聂本朝说,因此村上按照“康养+体育”的思路,举办“乡村振兴杯”越野赛、秦岭山珍美食大赛、非遗进景区、“文化润心·荷美试马”群众文艺展演等一系列文化赛事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养健身品牌,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红庙村依托优越的生态、人文资源,以秦岭山水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积极推进农旅融合、不断做强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古村蕴含的多元生态价值。如今,这里不仅环境变美了,产业也兴旺起来,形成了“点上有风景、线上有丽景、面上有胜景、全域有美景”的秦岭山水乡村亮丽风光,成为远近闻名的“自然生态打卡网红地”,一座古村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