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致敬高温下的坚守者
文章字数:5114
    梁朝旭准备送下一单

    李涛(右二)收到群众感谢的锦旗

    张愉在清理绿化带中的垃圾

    卢瑞和同事在绝缘平台上进行作业

  编者按
  烈日灼灼,“烤”验如火。在商洛,有这样一群无惧“烤”验的奋斗者:他们与骄阳对峙,与热浪共舞,在危险的高压线上维护群众用电安全,在“滚烫”的街巷间守护文明秩序的脉搏,在炽热的马路上为城市美容,在与时间赛跑中将热饭送到人们手中。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责任的印记,每一次坚守都在为推动发展添彩,他们用汗水和坚守描绘着最美的劳动画卷。向他们致敬!
 
  高压线上的万家灯火守护者
本报见习记者 马 姜

  “好了好了,线夹已经更换完毕,可以准备拆卸绝缘平台了。”
  7月31日中午12时,商州区夜村镇何家塬村的田野里,热浪翻滚,地面温度已接近40℃。在一个10米多高的绝缘平台上,国网商洛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一班的组员卢瑞身穿厚重的绝缘防护服,与同事一起完成了一次不停电作业任务。
  不停电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保障群众正常用电的前提下进行电力设备的检修和更换。作业时间紧、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在酷暑之下完成这一作业,更是对身体与意志的双重考验。这次作业任务从清晨就已经开始。早上5时30分,卢瑞在家匆匆吃过早饭便随班组驱车赶赴作业现场,更换涉及1600多户村民用电线路的隔离刀闸设备线夹。
  早上8时左右,随着绝缘平台搭建完成,卢瑞和同事身穿全套绝缘防护装备,开始登高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浪开始从四面八方袭来,卢瑞不敢有丝毫懈怠,厚重的装备让每一次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汗水在护目镜里打着转,滴落到颈口,湿透了内层衣服。
  卢瑞几乎没有时间擦汗,也没有机会喝一口水。每一处螺丝的松紧、线夹的对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深知头顶上的每一根电线,连着村民的家用电器、农户的灌溉设备、果品冷藏库等关键设施,而保证不停电完成作业,正是他们这支队伍的使命。
  终于,设备更换完毕,完成作业任务的卢瑞回到地面,安全帽下的脸晒得黝黑,他摘下护目镜,头发早已湿透,紧贴在额头上。脱掉厚重的绝缘手套,汗水顺着指缝淌下,双手已经泡得发白起皱。“夏天作业就是这样,习惯了。”卢瑞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记者说。
  26岁的卢瑞,在电力岗位上已经工作了4年时间。作为一名承担商州、洛南两地不停电作业任务的队伍成员,这个夏天,他和同事几乎每天都在奔波,有时早上还在商州作业,下午就要赶赴洛南。山区地势复杂,几十公里的车程和数小时的高空作业很是常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夏季用电高峰以来,卢瑞所在班组已出色完成上百次作业任务。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七月的一天,卢瑞和同事原计划上午在洛南完成带负荷加装跌落式熔断器的任务,中午11时作业顺利结束,正准备返程时他们却接到通知,因为修路需要紧急迁移四根电杆。卢瑞顾不上吃饭休息,又和同事马不停蹄投入新一轮工作中。任务完成回到家中时,已是凌晨。
  还有一次深夜,市妇保院电路突发故障。卢瑞和同事接到紧急通知,迅速赶赴现场,凭借丰富经验快速排查并完成抢修,保障了医院的照明和医疗设备正常运行。
  类似的突发状况对电力人来说并不罕见,许多时候任务紧急,哪怕是节假日休息时间,只要一通电话,他们便会立刻奔赴现场。忙碌中,泡面和矿泉水也已成了卢瑞和同事的“标准口粮”。
  有一次,在一个村子完成作业任务后,一位老奶奶特地给他们送来水和吃的,这让卢瑞非常感动。“这就是我的动力,只要群众用电有保障,再辛苦都值得。”他的语气坚定而沉稳。
  在卢瑞的手机相册里,大多是蓝天白云、蜿蜒山路与高耸电塔,这是他日常奔走的轨迹。他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是夜幕降临时看到万家灯火,因为在那一盏盏亮起的灯光里,有他和同事们无数次攀登、检查、抢修的汗水与坚守。
 

  在路上的“城市美容师”
本报记者 张 英

  7月30日正午,太阳像烧红的烙铁悬在头顶,柏油路蒸腾着肉眼可见的热浪。商州城区构裕桥路边的冬青丛里,环卫工张愉弓着脊背,手持铁钳正夹起一个被人丢弃的矿泉水,豆大的汗珠顺着她被汗水浸透的额发滑落。
  “我们组包的是从商鞅大道桥头东边到构峪收费站,一天3班倒。”张愉直起身捶了捶腰,用袖口抹了把脸。记者注意到她左手上缠着块发黑的纱布,“前天捡玻璃碴子划的,小伤不碍事。”她咧开嘴笑笑说,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没擦净的汗珠。这看似轻松的笑容背后,是她从凌晨就开始的忙碌。
  凌晨4时,杨浴河镇还沉浸在一片墨色里,张愉家的窗户已经透出昏黄的灯光。她在灶台前快速准备早上的饭菜,“把娃早餐也顺便准备了,我5点20必须到岗。”她说话时手里没停,往自己的水壶里灌了半瓶凉白开。“从家到构裕桥骑车近20分钟,夏天还好,冬天5点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风刮得跟鬼叫似的。”她说。
  签完到,拿到工具,上午5时20分,张愉已经骑着保洁车出现在构裕桥。她先把路边的垃圾桶逐个清空,徒手将散落的垃圾往里归拢。“最头疼的是早餐摊。”她指着路边的油污说,塑料袋、豆浆杯总是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得蹲在地上一点一点捡拾。7时许,上班高峰过后,路面又积起新的垃圾,她刚把马路扫干净,过一会又落下些烟蒂,只能一遍遍折返清扫。
  中午11时,地表温度已经超过35℃。张愉将保洁车停在路边,喝了几口凉水。“不敢多喝水。”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沿线没有厕所,找地方方便得跑老远。话音刚落,一辆小轿车摇下车窗,随手扔出个饮料瓶。她立刻推着车追上去,刚把瓶子夹进垃圾桶,又看见有人往草丛里丢了包果皮,只好再次弯腰清理。
  “刚开始气得睡不着觉。”张愉说这话时望着来往的车辆,眼神里有无奈也有释然。去年刚干这行时,她撞见有人乱扔垃圾前去劝阻,反被呛:“你不就是干这个的。”有次她刚把花坛里的杂草除干净,转身就看见有人在里面扔东西,她气得把扫帚往地上一摔,蹲在路边喘粗气,可第二天还是准时出现在岗位上。
  “现在想通了,多数人还是体谅我们的。”前两天有个大姐在路边买西瓜,专门给她送了一个,让她心里暖了好久。张愉说,这段时间她上早班,到12时20分交接工作,可这最后一小时总显得格外漫长。太阳悬在头顶,晒得人头晕眼花,她扶着保洁车把歇了歇,从车斗里翻出块皱巴巴的毛巾擦了把脸,又继续往前挪动。
  12时,她开始做收工前的最后检查。沿着马路慢慢往前走,眼睛像扫描仪似的扫过路面,看见碎纸片就弯腰捡起来。
  12时20分,张愉把保洁车停回指定位置,仔细地把工具归位。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说:“这条路每天来来回回走多少遍都数不清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常事。咱干的就是这份活儿,城市干净了,大家住着舒心,比啥都强。”
  日复一日,就是一群像张愉一样的身影,在高温和严寒中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城市环境。

  “烤”验下的马路卫士
本报记者 胡 蝶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席卷我市,多地气温达到35℃以上,路面温度更高。在这样的“烤”验下,交警依然坚守岗位,奋战在交通管理第一线,用汗水和责任保障道路畅通与市民出行安全。
  8月1日上午10时,商州区王塬桥十字路口热浪滚滚,辅警李涛已经执勤近3小时。他的制服上渗出了汗水,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尽管这段时间气温高,但车流量还是挺大的,尤其是早晚高峰,我们必须确保交通秩序。”李涛一边指挥车辆,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
  李涛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商州大队城区一中队的一名辅警,40岁出头的他看上去充满活力。每天早上7时在中队院子点名之后,他就出勤到自己的岗点投入工作。对路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和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等轻微违法行为进行劝阻,一直工作到晚上7时左右,中间穿插着和同事换班吃饭、休息。
  执勤中,帮助群众是他们常做的事。7月12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李涛骑车在街道上巡逻,到设计院楼下时,听见有人呼喊。他迅速骑车上去查看情况。原来是一位市民胳膊被玻璃划伤,流血厉害,打不到车,他的两个同事在旁边呼救。李涛赶忙从摩托车的后备箱取出纸巾,给受伤男子捂住伤口止血,并迅速骑车送其往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就诊。第二天,出于感激,被救男子为他送来了锦旗。
  李涛除了白天在路上巡逻和劝阻违法行为,有时候也要上夜班。遇到群众反映的各种情况,他要及时出勤,忙到第二早上也是常有的事。
  “平时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是群众不戴头盔的问题。”李涛说,我市骑电动车或摩托车的群众很多,不戴头盔或者戴了“应付交警”头盔的群众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家都存在侥幸心理,觉得“不戴能咋”。李涛以自身经验举例:“我上次巡逻的时候,就不小心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当时眼冒金星。要不是我们配备了完全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那肯定轻则脑袋起包,重者流血、脑震荡,甚至失去生命。”
  “我希望市民朋友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安全隐患,从而自觉遵守交规,保障出行安全。”李涛严肃地说。
  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商州大队城区三中队的周胜利,是一位获得过“陕西省优秀辅警”称号的老辅警。
  周胜利的岗点在商州区南环一带,白天他劝阻市民轻微违法行为、查大型渣土车的超速超载等,晚上值班劝阻飙车的人和无证无牌车辆。做辅警久了,很多为市民行方便的事情,他很自然地顺手就做了。比如路遇年轻人身体不舒服,拦不到出租车,他就“顺手”帮忙送到医院;有打工回来的老年人,没有回家路费,向他求助,他就“顺路”开车将老人送回家。
  夏季进入防汛时期,他还需时刻关注天气情况,预防路边山体滑坡等现象发生,保障行车安全。
  周胜利很讲究工作方式方法。对他来说,坚持便民化服务很重要。大事要有原则性地依法处理,小事可以依据情况,人性化处理。“天气热,人脾气都比较大。有了道路纠纷,路人心情不好,我们就要做到尽量不激化矛盾。只要人平平安安,一路顺畅就行。”他说。
  为减轻一线交警负担,我市交警部门采取多项防暑降温措施,例如调整执勤时间,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向路面警力发放水、方便面及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物资等;工作期间,交警也可以增加换岗次数,以便进行及时休整。
  交警们的付出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和理解。“这么热的天,他们还在路面维持秩序,我们更应该遵守交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表示。交警部门也呼吁市民:高温天气下,注意防暑防晒,驾车时保持耐心,杜绝闯红灯、加塞等行为,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与时间赛跑的“送餐侠”
本报记者 方 方

  八月的商州,烈日炙烤着大地,最高气温直逼36℃。正午时分,街道上行人稀少,人们选择躲在空调房里避暑。但有一群人却顶着烈日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就是外卖骑手,20岁的梁朝旭便是其中一员。刚刚结束高考的他,选择利用暑假时间成为一名兼职外卖骑手,体验生活的同时,也赚取一份收入。
  “您好,您的订单已送达,祝您用餐愉快!”8月3日中午,梁朝旭将一份外卖准时送到顾客手中。此时,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脸上的汗珠顺着头盔不断滴落。来不及擦拭,他又跨上摩托车,赶往下一个取餐点。“看到身边有同学在送外卖,我也想锻炼一下自己。”
  梁朝旭家住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在送外卖的一个月里,他每天骑行在商州城区的大街小巷,除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外,从早上9点半工作到晚上9点,风雨无阻。
  “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户外工作者的不易。”梁朝旭说,长时间的骑行让他饱受酷暑煎熬,还常常伴随腰酸背痛。在他看来,这份工作不仅是对体力上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成为外卖骑手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尊重每一位在劳动者。
  然而对他而言,送外卖最大挑战是部分小区不允许骑手骑车进入,步行配送会浪费很多时间。外卖骑手通常同时接多个订单,所以大部分骑手送餐得一路狂奔,以免其他订单超时。
  老小区定位不准也是困扰骑手的一大难题。“有时候顾客的定位和实际位置不符,我们得花很多时间找地方,希望大家能准确填写地址,这样顾客会更快收到订餐。”梁朝旭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会尽量与顾客沟通,如果无法解决,就只能按平台规定上报异常。
  作为一名新手,梁朝旭刚开始每天只能完成少量订单。后来,他虚心请教同事,逐渐摸索出经验,熟悉路线、优化配送顺序、提高工作效率。“现在一天送30多单已经很累了,难以想象那些一天跑上百单的骑手有多辛苦。”
  工作中,梁朝旭听到了许多同行的故事,一位女骑手告诉他,为了照顾生病的丈夫和两个孩子,自己每天拼命跑单,为了生计咬牙坚持。“中午出去的时候,热得让人窒息,真的想放弃。”可梁朝旭看到同事们的努力,又有了动力,他觉得这是一份责任,也是对自己的证明。
  目前,外卖行业主要分为“专送”和“众包”两种模式。梁朝旭选择的是“专送”,工资按月结算,无底薪,按单计价。他感叹,专职外卖员必须拼命跑单才能维持生计,虽然很累,但这份工作让他成长了许多,偶尔听到一句谢谢,都会让他备感温暖,他也希望社会能对户外工作者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梁朝旭只是万千外卖骑手的缩影,在炎炎夏日,他们用汗水连接着城市的供需,默默承担着高温与疲惫。他们的奔跑,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份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