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残缺之躯筑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杨 鑫
文章字数:1497
  在商南县医院精神卫生科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个拄着双拐的身影。他步履虽缓,眼神却坚定;身躯虽有残缺,内心却盛满力量。他就是刘兴强,一位用坚韧对抗命运、用仁心温暖生命的心理治疗师。从5岁遭遇车祸失去右腿,到成为守护家乡人心灵的“灯塔”,书写了一段关于自强与奉献的动人篇章。今年7月,刘兴强荣获商洛市2025年度第一期自强励志类“商洛好人”称号。
  命运折翼,以坚韧铺就求学路
  1990年出生的刘兴强,在5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右腿被无情夺走。从此,他与拐杖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父母心疼地问他想选轮椅还是拐杖时,年幼的他咬着牙选择了后者:“我要自己走,还要上学。”这句稚嫩的话,成了他对抗命运的第一声宣言。
  商南县多山路,崎岖难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刘兴强就拄着双拐出门,一步步挪向学校。山路泥泞时,拐杖常常陷入泥中,他摔倒了爬起来,裤管磨破、膝盖流血是家常便饭;冬天路面结冰,他就在拐头缠上布条防滑,却还是免不了一次次滑倒。有一次,暴雨冲断了上学必经的小桥,他趴在冰冷的石墩上,一点点挪过湍急的溪流,到学校时浑身湿透,怀里的课本却被紧紧护着,没有沾上一滴泥水。
  身体的不便还带来了学习上的难题。车祸中他失去了部分手指,握笔时笔杆总从指间滑落,课堂笔记常常跟不上。他没有气馁,而是把笔绑在手上练习写字,课后追着老师一遍遍请教;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复习,他常常啃着冷馒头在教室自习到深夜。就这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从小学读到高中,再到考上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用十八载求学路证明:双腿丈量的是距离,而毅力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归乡行医,用仁心守护乡亲心灵
  大学毕业后,面对大城市的橄榄枝,刘兴强毅然选择回到商南县医院。“家乡养育了我,这里的人更需要我。”他说。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后,他发现乡亲们对心理疾病存在偏见,不少人觉得“看心理病是矫情”。为了改变这种观念,他跟着医院的大病救治团队和义诊团队,走遍了全县各个镇。
  山路颠簸,他的假肢常常磨得腿肚生疼,但只要看到等待咨询的村民,他就立刻打起精神。在山区,他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做康复治疗,耐心倾听他们的痛苦;在学校,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心理知识;在诊室,他总是先给患者倒一杯热水,再细细询问病情,用共情化解他们的戒备。
  有位因家庭变故陷入抑郁的少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刘兴强每周3次上门,隔着门板跟她聊天,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3个月后,少女终于打开房门,看到的是拄着拐杖帮她母亲干活的刘兴强,那一刻,她眼中的阴霾渐渐散去。还有一位因失业而焦虑的中年男子,在刘兴强的疏导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这样的故事,在他的工作中不断上演。他说:“心理疾病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治疗,更是被理解、被尊重。”
  微光成炬,以微光温暖一方水土
  工作之外,刘兴强的脚步从未停歇。他深知贫困学生不仅面临生活压力,还可能有心理负担,于是主动为他们提供免费心理辅导。利用业余时间,他和孩子们“一对一”交流,帮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在他的帮助下,不少孩子重拾自信,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他还积极参与人大代表“双岗双建”和“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义诊活动,走到哪里,就把心理健康知识带到哪里。有患者称他是“用残缺身躯托起他人灵魂的太阳”,他却淡然一笑:“假肢撑起我的身体,信念撑起我的人生。”
  从被命运考验的孩童,到守护万千心灵的医者,刘兴强用行动诠释着“自强”的含义。他就像一盏灯,在秦岭深处亮着,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正如他所说:“当黑暗来临,我愿做第一支燃烧的火炬。”这火炬,照亮的不仅是他人的路,更照亮了生命最本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