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守护健康,远离蚊虫侵扰
文章字数:867
  随着7至9月份持续高温多雨,蚊虫活动进入全年最活跃阶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户外游玩时注意驱蚊防蚊,外出旅行时要充分关注旅行地区健康危险因素和自身健康状况。
  一、蚊虫危害不可小觑
  蚊虫不仅是“烦人精”,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市曾经流行的一些疾病都是因为蚊虫传播引起的,比如三带喙库蚊传播的乙脑、按蚊传播的疟疾,都曾在本地流行。近年来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输入性病例在我省多次出现,本市也曾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
  二、个人防蚊措施
  居家时,可使用纱窗和蚊帐等防蚊设施,家中有水培植物的,要注意2—3天换水一次,防止蚊虫滋生。可使用电蚊香液或杀虫喷雾,使用时关闭门窗,充分作用半小时以上,睡前注意充分通风。
  外出时,尽量选择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树丛、水边、草丛等蚊虫密集处活动或者长时间停留。可选用一些趋避剂,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驱蚊酯等,有效避免蚊虫叮咬。儿童或者孕妇则须注意选择专用配方的驱蚊产品。
  三、社区管理措施
  “蚊虫活动半径达300米,积水容器是元凶!”我市疾控专家白晶呼吁物业与居民协同行动,共同关注社区中的蚊虫滋生地。重点关注容易积水的区域,如景观、水池、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瓶罐罐,采取“翻盆倒罐”“填坑补缝”等措施,定期进行清理,清除小面积积水,有效降低蚊虫密度。市民如发现社区蚊虫滋生严重,可及时向物业或居委会反馈,共同推动环境整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环卫工等)要随身携带驱蚊液,工间检查叮咬情况;外出旅行者要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情况,如前往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地区,应充分做好防蚊措施,旅行归来14天内如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地点。
  五、科学应对蚊虫叮咬
  若不慎被蚊虫叮咬,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叮咬处,避免抓挠以防感染,也可选择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或薄荷膏缓解瘙痒;叮咬后14天内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蚊虫叮咬史。
  清理积水是从源头扼杀蚊虫,比事后灭蚊更有效。只有人人参与、家家行动,才能筑牢夏季健康防线。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