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时光有故事,微光也温暖
——记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教师张华
文章字数:2043
  本报记者 王孝竹 贾书章 肖 云
  初心如炬,使命在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华以入党誓词为指引,主动请缨加入苏陕协作“组团式”帮扶队伍。2024年2月,他从江苏南京跨越千里,奔赴陕西丹凤,在秦岭深处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帮扶征程。
  因材施教,点亮课堂之光
  初入丹凤中学,张华便接手了高二A3、A4两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这两个班级成绩层次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但张华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面对课堂上部分学生低迷的学习状态与怯懦的眼神,他决定以“慢养”为钥,开启自己的教学之路。
  课堂上,他一改传统物理课堂的枯燥乏味,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物理知识的海洋,牢牢抓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他还巧妙地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学生思考,并用“加分制”为学生搭建勇气阶梯。无论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他都会专注地倾听并给予真诚的肯定。渐渐地,学生们从“低头沉默”变成了“举手争鸣”,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而热烈。“教育是等待的艺术。”张华常说,如今看着学生眼中闪烁的自信之光,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以生为本”的理念正在秦岭的课堂上绽放光彩。
  在日常教学中,张华尤为注重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他认为只有根基扎实,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跟上教学进度。针对A3、A4两个班级的不同情况,他会灵活调整习题难度和教学进度。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他会适当增加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他则会放慢节奏,反复讲解重点难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高二年级负责人张海涛说:“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张华老师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有很大程度的进步。”这无疑是对张华教学工作的最好肯定。
  高二年级组副组长王高阳对张华的教学方法也赞不绝口:“张华老师讲课精彩,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他特别擅长教会学生建模,引导他们将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清晰的物理模型去求解。”物理老师李琨说:“张老师最大的教学特点就是实验教学,只要是课堂内容需要实验,张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器具,能在班级进行就在班级进行,要不然就是在实验室开展。学生们也很感兴趣。”当抽象的公式化作眼前真实的力与运动,当无形的磁场通过铁屑显形,物理不再是书本上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成了学生们可以触摸、可以惊呼的奇妙世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物理原理,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倾囊相授,培育教学力量
  “张老师十分热衷钻研课件,平日虽然寡言少语,但只要其他老师前来与他沟通教学问题,他都能侃侃而谈,分析透彻。还将自己的课件分享给物理组的所有老师。”张海涛说。不仅如此,当学校物理老师紧缺,课程安排紧张,需要张华帮忙代课时,他从不推脱,总是毫不犹豫地承担下工作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雨花台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张华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教好学生,更要带动当地教师队伍的成长。为此,他在丹凤中学挂牌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每月,他都会组织青年教师研读专业文献,指导他们撰写教学反思、案例与论文。他还牵头开展“雨丹”线上物理教研活动,搭建起苏陕两地的教学桥梁。先后开设县、校示范课10多节,以课堂示范为“活教材”,手把手地向当地教师传授教学智慧。在他的引领下,许多青年教师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教研能力节节攀升。
  2023年9月,谢孟非到丹凤中学担任物理课教师,起初他接触到的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张华的到来,让他深刻感受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碰撞。“张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指出了我教学内容当中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感觉到收获很大。”谢孟非说,在张华的指导下,他学会了更加系统地分解教案,合理设置课堂内容,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硕果累累,书写帮扶华章
  一年多的时间,为了让他全心全意投入帮扶工作,张华的爱人毅然辞去南京的工作,携带两名幼子随他千里奔赴丹凤,扎根秦岭腹地。尽管生活环境与南京截然不同,但他全家以帮扶为荣,甘愿驻守大山深处,只为照亮山区孩子的心灵。虽然妻子和孩子在身边,但他白天忙于帮扶工作,只能在夜晚九点后才顾得上陪伴他们。孩子生病时,他为了不耽误学生,夜里在医院照顾,白天依旧坚持上课,从未落下一节课。母亲突患重病,他强忍牵挂坚守岗位,用“忠孝难全”的抉择践行“国之大者”。他以“舍小家为大家”的赤诚,让教育情怀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用行动和担当诠释了入党誓词。
  三个学期的精耕细作,张华的帮扶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执教的两个班级,成绩不断提升,成为同行公认的“逆袭典范”;名师工作室孵化课题立项2项、结题1项,发表论文2篇、撰写案例3篇,培养“年级优秀教师”2人次。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他深夜备课的灯光,是他遍访学生的足迹,更是他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
  张华老师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初心诠释担当。他是秦岭深处的“点灯人”,用爱与智慧照亮学子前程;更是教育帮扶的“播种者”,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商洛大地上扎根发芽。他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教育人奔赴山海,为教育均衡发展续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