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用行动诠释孝道真谛
本报通讯员 袁 苗 王思洋
文章字数:1436
  今年35岁的刁航,是洛南县石坡镇金鞍村南岭组人。7岁那年,父亲离世,家的天空骤然崩塌;8岁时,母亲改嫁,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似乎也被抽离。那时的他懵懂无知,是爷爷奶奶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和不再挺拔的脊背,为他撑起了一片安稳的天地。爷爷靠着出色的木工手艺走村串户打零工,为他积攒学费,奶奶则守在灶台边、炕头前,把他的饮食起居照料得周到、妥帖。
  在二老的悉心照料下,刁航渐渐长大成人。25岁那年,他成了家,在隔壁村做了上门女婿,贤惠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加上身体还算硬朗的爷爷奶奶,构成了他家的全家福,那段时光也是他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他常年在外打工谋生,每次返乡,总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里看望爷爷奶奶,一大家人围坐炕头说说笑笑,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考验再次降临。2022年,爷爷突发急性脑梗,虽送医及时保住性命,却落得半身不遂。悉心照料50天后,爷爷还是不幸离世,家里只剩下奶奶孤零零一个人。
  爷爷走后,奶奶的身体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一天不如一天。刁航心里始终悬着块石头,索性在家门口装了摄像头,干活歇脚时就打开看看——奶奶是不是正坐在门口晒太阳,灶房的烟囱有没有冒烟,是不是出去串门了。要是他实在抽不开身,妻子就会提着刚在街道买的油糕、麻花、肉夹馍,骑着电动车送回家,再陪着奶奶说说话。奶奶的身体常年被腿疾、肩膀上的脂肪瘤、白内障、反复发作的脑梗折磨。看着奶奶艰难挪动的身影,刁航决定不再去远处打工,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承包了2万平方米的地,全部种植朝天椒,他说:“这样我抬脚就能回家,心里踏实。”
  从那时起,地里的朝天椒和家里的奶奶,成了他生活的两极。刚开始他一天回家一次,后来索性改成一天两趟,清洗坐便器、给奶奶洗头、洗脚、洗衣服、剪指甲、做喜欢的饭菜,一起在门口的菜地里种土豆、生菜、西红柿、辣椒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门口的地空着,她总是心里不舒服,我给她什么菜都种点,吃起来也方便,她也开心。”刁航看到奶奶开心,他也开心。
  去年冬天下暴雪,他想着奶奶冰箱里的肉和菜该吃完了,装了满满一后备箱物资往家赶。到了山脚下,车轮在积雪路面上直打滑,就算戴了防滑链也爬不上陡坡。他咬咬牙,把物资装进袋里,背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往山上走,积雪没到小腿肚子,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劲,可他心里只想着:“得快点,别让奶奶等着急。”
  “做人得有良心。爷爷奶奶把我从记事起拉扯大,现在该我守着他们了”,这是刁航常挂在嘴边的话。今年7月上旬,奶奶又因身体不适住院,他干脆让医生给老人作了全身检查,“脑梗得好好治,肩膀上的脂肪瘤也顺便切了,耳朵、眼睛都让医生看看。我就在医院守着。”在医院照料的间隙,邻居去世他回家帮忙,却惦记着家里的炕,奶奶总说旧炕很难烧热,他就拉着邻居一起翻新,满脸沾灰,眼里却亮闪闪的:“等奶奶回来,准能睡个安稳觉。”
  刁航的孝心不止于血缘。对岳父岳母,他同样尽心,岳母被狗咬伤住院,他忙前忙后悉心照料;岳父生病,他贴身伺候毫无怨言;妻子年迈的奶奶需要往返西安化疗,他更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陪护的重任。“我媳妇对我奶奶也上心着呢,一家人哪分彼此?”
  闲下来的时候,刁航和妻子总爱唱几句戏。今年村里办文化活动,村党支部书记一个电话打来,他立马应下:“没问题!”夫妻俩在台上唱的《十二把镰刀》,字正腔圆里满是精气神,台下乡亲们的掌声响了一阵又一阵。
  从被爷爷奶奶呵护的孩童,到撑起两个家庭顶梁柱的男子汉,刁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顺,不过是把当年长辈给的温暖,一点一点还回去,一天一天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