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出发,点亮心灯
文章字数:3049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天彤 黄朝梅
7月10日,当《凤凰花开的路口》旋律在山阳中学礼堂轻轻流淌时,张文芳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眶湿润了。
从长江之滨到秦岭腹地,七百多个日夜的耕耘,让这位南京六合区的心理教师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以心灵之光,为秦岭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星河。
初抵山阳:从异乡客到“家里人”
2023年盛夏,张文芳和爱人打包好行囊,一路向西。当列车驶入陕西境内,窗外的秦岭山脉连绵起伏,她心中既有对支教事业的憧憬,也藏着对未知的忐忑。
“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乡音,连剪短的头发都透着局促。”她后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初到山阳的日子,饮食差异成了第一道小考验。早餐桌上的热米皮泛着红油,午餐的锅巴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这些与南京清淡口味截然不同的食物,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一位本地同事看出了她的拘谨,笑着打趣:“别担心!咱陕西可是十三朝古都,你吃的每一口,搁古代都是御膳房的待遇!”这句爽朗的宽慰,像一缕阳光驱散了她心头的阴霾。
渐渐地,张文芳开始品味这片土地的馈赠:清晨街角的水煎包冒着热气,寒冬里的羊肉泡馍暖身暖心,放学后路边的锅巴饭喷香扑鼻。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味道,成了她融入山阳的最初印记。
更让她温暖的是傍晚时分,和新结识的朋友沿着河岸散步的时光。“并肩走过的石板路,同频共振的笑声,彼此真诚的扶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异乡客。”她记得有一次雨夜加班,同事硬是把伞塞给她,自己淋着雨跑回家;冬天办公室的暖气片不热,后勤师傅特意送来电暖器,反复叮嘱“别冻着”。
七百多个日夜悄然流逝,张文芳初来时的短发已垂落肩头,如同她在这片土地上沉淀的情感。“山阳成了我可以归来的家。”她说这句话时,眼里闪烁着笃定的光芒。
心灵驿站:在秦岭深处架起心桥
“张老师,您有空吗?我想和您聊聊。”每天清晨,山阳中学尚德楼三层的“心灵驿站”还没开门,就常有学生在门口徘徊。
这个由苏陕协作“组团式”帮扶设立的心理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师生们的“心灵避风港”,而张文芳正是这里的“掌舵人”。
挂牌仪式那天,看着墙上“心灵驿站”四个温暖的字,张文芳暗下决心:要让这里成为真正滋养心灵的土壤。她深知,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山区,许多孩子因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等问题陷入困境,却不懂如何求助、也没地方求助。
有个初二男生小李,因父母离异成绩一落千丈,总是独来独往。第一次来驿站时,他低着头攥紧衣角,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张文芳没有急于追问,只是泡了杯热茶,轻声说:“我在这里听你讲,什么时候想说都可以。”
这样的耐心守候,成了她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多次咨询后,小李终于吐露心声:“我觉得自己像没人要的野草。”张文芳没有说教,而是用“空椅子技术”让他对着想象中的父母倾诉,又带他参与“信任背摔”的团辅活动。三个月后,小李脸上有了笑容,甚至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是张老师让我知道,就算是野草,也有开花的权利。”小李在感谢信里写道。
在张文芳看来,心灵驿站不应只是一个咨询室,更要成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窗口。她抓住周一升旗仪式的契机,在南北校区轮流开展演讲;利用家长会开设“亲子沟通工作坊”,教家长们“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在教学楼走廊设置心理橱窗,用漫画解读“情绪ABC理论”。
为了让心育工作惠及更多人,张文芳走出校园,把课堂开到了城关街道办事处、信访局、残联。在人民医院,她为医护人员做“压力管理”团辅,通过“情绪垃圾桶”游戏让大家释放疲惫;在三中,她给家长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结束后被围在中间问个不停。
“没想到心理学这么有用,张老师讲的‘积极倾听’,我回家试了试,孩子居然愿意跟我聊学校的事了。”家长的反馈,让张文芳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星火燎原: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张老师,这个个案我有点拿不准,您帮我分析分析?”课后,山阳中学心理教师李娜拿着咨询记录找到张文芳。如今的李娜能独立设计团辅方案、开展个案咨询,但谁能想到,两年前她还是个对心理教育一头雾水的新手。
作为“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对象,张文芳对李娜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没有照搬南京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李娜一起走访班级、访谈学生,根据山区孩子的特点设计课程。
“第一次上心理课,我准备了满满一黑板理论,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李娜至今记得张文芳的建议,“把知识点藏在游戏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后来她们共同设计的“盲人摸象”活动,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为了让李娜快速成长,张文芳实行“放手不放眼”的策略:先示范咨询流程,再让李娜实操,自己在一旁观察记录,结束后逐句复盘。
有次李娜接待了一个有厌学情绪的女生,因为急于解决问题,没等学生说完就给出建议。张文芳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陪她重听咨询录音:“你听,当她说‘妈妈总拿我跟弟弟比’时,声音在发抖,这时候她需要的是共情,不是解决方案。”这样的细致指导,让李娜逐渐掌握了心理咨询的精髓。
除了培养专职教师,张文芳还着手组建“心理委员队伍”。她从各班选拔出30名学生,开展“朋辈互助”培训,教他们识别同学的情绪变化、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
九年级的小王以前总觉得“心理咨询是丢脸的事”,成为心理委员后,不仅自己主动来驿站倾诉学业压力,还带同学来参加“考后心理调适”活动。“现在同学们有心事,会先找我们聊,我们解决不了再请张老师帮忙,感觉自己像个小太阳。”小王骄傲地说。
2025年3月,“心润和阳”公众号上线,每周推送的心理科普文章、案例解析,成了张文芳延伸教育半径的新尝试。她特意培训了5名学生小编,教他们排版、编辑,让公众号真正成为“学生办给学生看”的平台。
有篇《考试焦虑怎么办》的推文,阅读量突破3000,后台收到上百条留言。“即使将来我回了南京,这些孩子也能通过公众号获得帮助。”张文芳说。
如今的山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融入日常:晨会有心理小贴士,班会有情绪管理课,校园广播有“心灵之声”栏目。李娜牵头成立了“心育教研组”,心理委员们定期开展“阳光使者”活动,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正让心育的星火在秦岭深处形成燎原之势。
告别与启程:爱是永远的接力
离别的日子终究到来。
当张文芳在“心润和阳”公众号发布告别推文时,后台瞬间被留言淹没:“张老师,您教我们的‘呼吸放松法’,我现在还在用”“李老师说您把所有资料都留给她了,我们知道您一直都在”“暑假我想去南京看您,带您爱吃的水煎包”……
两年来,张文芳收获了山阳县“优秀共产党员”“卓越名师”、南京对口帮扶商洛市“支教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孩子们夹在作业本里的感谢信,是家长们塞到手里的土鸡蛋,是李娜说的那句“张老师,您放心,我能接好这一棒”。
“教育是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张文芳常常想起初到山阳时,那个紧锁眉头的小女孩,如今能笑着说“我能行”;想起最初对心理教育持怀疑态度的老师,现在主动组织“情绪管理”班会;想起自己从一个异乡客,变成学生口中的“张妈妈”。这些蜕变,印证着她常说的那句话:“每颗心都值得被照亮。”
2025年7月,张文芳踏上归途,但她知道,与山阳的缘分并未结束。“心润和阳”公众号会继续更新,李娜和心理委员们会接过接力棒,那些播撒在秦岭深处的心灵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从长江之滨到秦岭腹地,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不仅填补了山区心育的空白,更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正如张文芳在日记里写的:“支教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留下了什么,而在于唤醒了什么。当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当心育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我们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
7月10日,当《凤凰花开的路口》旋律在山阳中学礼堂轻轻流淌时,张文芳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眶湿润了。
从长江之滨到秦岭腹地,七百多个日夜的耕耘,让这位南京六合区的心理教师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以心灵之光,为秦岭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星河。
初抵山阳:从异乡客到“家里人”
2023年盛夏,张文芳和爱人打包好行囊,一路向西。当列车驶入陕西境内,窗外的秦岭山脉连绵起伏,她心中既有对支教事业的憧憬,也藏着对未知的忐忑。
“陌生的环境,不同的乡音,连剪短的头发都透着局促。”她后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初到山阳的日子,饮食差异成了第一道小考验。早餐桌上的热米皮泛着红油,午餐的锅巴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这些与南京清淡口味截然不同的食物,让她有些无所适从。
一位本地同事看出了她的拘谨,笑着打趣:“别担心!咱陕西可是十三朝古都,你吃的每一口,搁古代都是御膳房的待遇!”这句爽朗的宽慰,像一缕阳光驱散了她心头的阴霾。
渐渐地,张文芳开始品味这片土地的馈赠:清晨街角的水煎包冒着热气,寒冬里的羊肉泡馍暖身暖心,放学后路边的锅巴饭喷香扑鼻。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味道,成了她融入山阳的最初印记。
更让她温暖的是傍晚时分,和新结识的朋友沿着河岸散步的时光。“并肩走过的石板路,同频共振的笑声,彼此真诚的扶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异乡客。”她记得有一次雨夜加班,同事硬是把伞塞给她,自己淋着雨跑回家;冬天办公室的暖气片不热,后勤师傅特意送来电暖器,反复叮嘱“别冻着”。
七百多个日夜悄然流逝,张文芳初来时的短发已垂落肩头,如同她在这片土地上沉淀的情感。“山阳成了我可以归来的家。”她说这句话时,眼里闪烁着笃定的光芒。
心灵驿站:在秦岭深处架起心桥
“张老师,您有空吗?我想和您聊聊。”每天清晨,山阳中学尚德楼三层的“心灵驿站”还没开门,就常有学生在门口徘徊。
这个由苏陕协作“组团式”帮扶设立的心理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师生们的“心灵避风港”,而张文芳正是这里的“掌舵人”。
挂牌仪式那天,看着墙上“心灵驿站”四个温暖的字,张文芳暗下决心:要让这里成为真正滋养心灵的土壤。她深知,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山区,许多孩子因家庭变故、学业压力等问题陷入困境,却不懂如何求助、也没地方求助。
有个初二男生小李,因父母离异成绩一落千丈,总是独来独往。第一次来驿站时,他低着头攥紧衣角,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张文芳没有急于追问,只是泡了杯热茶,轻声说:“我在这里听你讲,什么时候想说都可以。”
这样的耐心守候,成了她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多次咨询后,小李终于吐露心声:“我觉得自己像没人要的野草。”张文芳没有说教,而是用“空椅子技术”让他对着想象中的父母倾诉,又带他参与“信任背摔”的团辅活动。三个月后,小李脸上有了笑容,甚至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是张老师让我知道,就算是野草,也有开花的权利。”小李在感谢信里写道。
在张文芳看来,心灵驿站不应只是一个咨询室,更要成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窗口。她抓住周一升旗仪式的契机,在南北校区轮流开展演讲;利用家长会开设“亲子沟通工作坊”,教家长们“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在教学楼走廊设置心理橱窗,用漫画解读“情绪ABC理论”。
为了让心育工作惠及更多人,张文芳走出校园,把课堂开到了城关街道办事处、信访局、残联。在人民医院,她为医护人员做“压力管理”团辅,通过“情绪垃圾桶”游戏让大家释放疲惫;在三中,她给家长讲“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结束后被围在中间问个不停。
“没想到心理学这么有用,张老师讲的‘积极倾听’,我回家试了试,孩子居然愿意跟我聊学校的事了。”家长的反馈,让张文芳觉得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星火燎原: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张老师,这个个案我有点拿不准,您帮我分析分析?”课后,山阳中学心理教师李娜拿着咨询记录找到张文芳。如今的李娜能独立设计团辅方案、开展个案咨询,但谁能想到,两年前她还是个对心理教育一头雾水的新手。
作为“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对象,张文芳对李娜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没有照搬南京的教学模式,而是带着李娜一起走访班级、访谈学生,根据山区孩子的特点设计课程。
“第一次上心理课,我准备了满满一黑板理论,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李娜至今记得张文芳的建议,“把知识点藏在游戏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后来她们共同设计的“盲人摸象”活动,让学生在欢笑中理解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为了让李娜快速成长,张文芳实行“放手不放眼”的策略:先示范咨询流程,再让李娜实操,自己在一旁观察记录,结束后逐句复盘。
有次李娜接待了一个有厌学情绪的女生,因为急于解决问题,没等学生说完就给出建议。张文芳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陪她重听咨询录音:“你听,当她说‘妈妈总拿我跟弟弟比’时,声音在发抖,这时候她需要的是共情,不是解决方案。”这样的细致指导,让李娜逐渐掌握了心理咨询的精髓。
除了培养专职教师,张文芳还着手组建“心理委员队伍”。她从各班选拔出30名学生,开展“朋辈互助”培训,教他们识别同学的情绪变化、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
九年级的小王以前总觉得“心理咨询是丢脸的事”,成为心理委员后,不仅自己主动来驿站倾诉学业压力,还带同学来参加“考后心理调适”活动。“现在同学们有心事,会先找我们聊,我们解决不了再请张老师帮忙,感觉自己像个小太阳。”小王骄傲地说。
2025年3月,“心润和阳”公众号上线,每周推送的心理科普文章、案例解析,成了张文芳延伸教育半径的新尝试。她特意培训了5名学生小编,教他们排版、编辑,让公众号真正成为“学生办给学生看”的平台。
有篇《考试焦虑怎么办》的推文,阅读量突破3000,后台收到上百条留言。“即使将来我回了南京,这些孩子也能通过公众号获得帮助。”张文芳说。
如今的山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融入日常:晨会有心理小贴士,班会有情绪管理课,校园广播有“心灵之声”栏目。李娜牵头成立了“心育教研组”,心理委员们定期开展“阳光使者”活动,这支“带不走的队伍”,正让心育的星火在秦岭深处形成燎原之势。
告别与启程:爱是永远的接力
离别的日子终究到来。
当张文芳在“心润和阳”公众号发布告别推文时,后台瞬间被留言淹没:“张老师,您教我们的‘呼吸放松法’,我现在还在用”“李老师说您把所有资料都留给她了,我们知道您一直都在”“暑假我想去南京看您,带您爱吃的水煎包”……
两年来,张文芳收获了山阳县“优秀共产党员”“卓越名师”、南京对口帮扶商洛市“支教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但最让她珍视的,是孩子们夹在作业本里的感谢信,是家长们塞到手里的土鸡蛋,是李娜说的那句“张老师,您放心,我能接好这一棒”。
“教育是爱与责任的双向奔赴。”张文芳常常想起初到山阳时,那个紧锁眉头的小女孩,如今能笑着说“我能行”;想起最初对心理教育持怀疑态度的老师,现在主动组织“情绪管理”班会;想起自己从一个异乡客,变成学生口中的“张妈妈”。这些蜕变,印证着她常说的那句话:“每颗心都值得被照亮。”
2025年7月,张文芳踏上归途,但她知道,与山阳的缘分并未结束。“心润和阳”公众号会继续更新,李娜和心理委员们会接过接力棒,那些播撒在秦岭深处的心灵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从长江之滨到秦岭腹地,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帮扶,不仅填补了山区心育的空白,更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正如张文芳在日记里写的:“支教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留下了什么,而在于唤醒了什么。当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当心育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我们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