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民当主角 村庄换新颜
本报通讯员 刘 妍
文章字数:1365
  雨后初霁,丹凤县竹林关镇王塬村更显生机盎然。8月8日,笔者走进村庄,只见宽阔平坦的道路整洁有序,两侧绿树成荫、鲜花点缀,经过雨水洗礼愈发苍翠娇艳。新建的口袋公园里,村民或锻炼身体,或闲话家常,清新的空气中洋溢着恬静祥和的氛围。这幅景美人和的乡村图景,是该村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结出的硕果。
  作为典型的农业村,近年来,王塬村在稳步发展香菇、冬枣、手工挂面等特色产业的同时,把目光瞄准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提升乡村“颜值”,让村民乐享幸福生活。
  王塬村党支部书记李晓成说:“人居环境事关村民生活质量,决策必须多问村民,让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决策、施工、评价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进一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一环。改造水冲厕所还是卫生厕所?时间怎么安排?村民有哪些选择?
  改厕过程中,王塬村“两委”没有“一言堂”,也没有“一刀切”,而是根据村里的供水条件、管网及污水处理实际情况、农民生活习惯等,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后,确定了卫生厕所的改造方式。同时,村里明确按照“集体引导、农民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分阶段逐步推进改造。此外,改厕一事上,村民也可以自行选择联户共建或者单户建设。如今,王塬村村民在如厕上已经从“将就”变为“讲究”,全村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100%,昔日的“卫生死角”蝶变为干净整洁的现代设施,村民生活品质实现显著跃升。
  “我开过铲车,村里有需要随叫随到。”“咱这垃圾基本没有分类,一到夏天气味难闻,咱村能不能也实行垃圾分类?”“在空白墙面上,写上‘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既美化环境又传播文明理念……”村民建言献策,一条条充满智慧与热情的“金点子”,被村干部详细记录在册,并通过“四议两公开”等程序,将切实可行的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巩固整治成果,该村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镇政府为各村(社区)统一配备垃圾转运车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定期转运;设立村级公益性岗位,定人定责负责日常清扫保洁;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确保村庄时时干净、处处整洁。
  村庄整体“颜值”的提升,也点燃了村民扮靓家园的热情。王塬村积极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大家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宜菜则菜,宜花则花,宜果则果,让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成为美丽乡村的亮丽点缀。”村民刘敏玲说,“村里环境大变样,咱自家庭院也不能落后。我在院里种了月季、菊花,还有茄子、辣椒、豆角。现在花儿一茬接一茬开,蔬菜也是长势喜人,吃都吃不完。党和政府把实事办到了咱心坎上,住着舒心,日子更有奔头了。”
  从增绿添彩提升生态“颜值”,到建设口袋公园满足休闲需求;从实施村组道路“白改黑”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到整体环境实现“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王塬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笔,以村民智慧力量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奋力书写着生态宜居的新篇章。
  如今,漫步村中,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心之所感满是幸福。王塬村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农民成为环境整治的主体,凝聚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绘就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