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办好“微实事” 温暖群众心
本报通讯员 苏晓菊
文章字数:1786
  “以前那污水管网,破的破、露的露,脏水顺着裂缝往外淌,一股味儿。如今好了,村里重新铺了新管子,干干净净的,从这儿走,心里头敞亮!”
  这样的舒心话,近两年在山阳县漫川关镇的街头巷尾时常能够听到。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漫川关镇把“一年十件实事”活动办得扎实贴心——专盯着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发力:从一截破损渗漏的污水管网、一盏忽明忽暗的路灯,到一片缺绿少荫的绿道、一条坑洼难行的村道,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民生细节,都被一一列进清单、挂上作战图、定好时间表。群众“心上事”,就是干部的“上心事”。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牵挂,漫川关镇正把一件件关乎日常的“民生小事”,扎扎实实地办成暖透人心的“幸福大事”。
  55岁的李和成家住漫川关镇万福村油房组,一场突发性脑溢血让他丧失了劳动力,家里的天仿佛一下子塌了。妻子需寸步不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没法外出打工;刚退伍的儿子在家复习备考,全家几乎断了经济来源。村组干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李和成一家的困境,当天就开了会,针对他家的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很快为李和成申请了单人保,解了他看病的后顾之忧;聘请他的妻子为村里的炊事员,让她既能照顾家又有收入;积极为他的儿子推荐就业招聘信息,帮助他顺利找到工作。
  如今的李和成家,日子重新有了奔头。“党和政府这些实实在在的帮衬,让我们全家过了坎。”李和成拉着村干部的手,满是感激。
  村党支部书记江长意笑着说:“我们就是群众的坚强后盾,这些都是该做的。”
  这一件件看似细碎的帮扶,却真真切切为这个困境中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
  古镇社区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列入“一年十件实事”清单头一项。“村集体经济没个自营项目,更没稳定收入,产业发展路子也窄,就靠茶叶、黄姜等种植业撑着,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缺可持续性,又没竞争力,村民增收难,我这心里头总不踏实。”古镇社区党支部书记余峰说起村集体经济,眉头不自觉皱起来。
  要破局,就得攥紧盘活闲置资产的钥匙,盯着特色农副产品绿色品牌下功夫,全力推动集体经济项目落地。郭家组原纸房小学旧址上,食品加工厂项目正火热施工,计划年底就能投产。这项目不算“大块头”,能量却不小,预计带动10户脱贫户年增收6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后,年增收将在3.5万元以上。小小的产业火苗,正变成社区发展的新引擎,让社区居民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
  “只要‘点个单’,村上转眼就解决了,真是又快又贴心!”小河口村村民汪伟指着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以后晚上从这儿过,亮堂堂的,心里安稳多了。”
  小河口村的“十件实事”清单,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任务表格,而是浸透着“互动温度”的“幸福约定”。村民念叨通组路没装防护栏,夜里走总捏着把汗,村上当天就组织排查,没过几天,崭新的防护栏就沿着道路排开,曾经让人揪心的“危险路”,成了踏上去就安心的“舒心路”。还有那片荒草丛生的绿道,村民提议“要是能拾掇拾掇就好了”,村上听进耳里、落在实处,重新检修后的绿道草木葱茏、步道平整,傍晚时分满是散步的老人、嬉闹的孩子,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后花园”。
  2025年小河口村的“十件实事”已办结9件:15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归人的路,25处新换的垃圾桶让街巷更清爽,修补好的河堤护着一岸安宁,翻新的观光台成了村民歇脚聊天的好去处……桩桩件件,都彰显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样的温暖,在漫川关镇处处可见:康家坪村建起300平方米的喜事会堂,让村民办宴席有了规范去处,少了铺张、多了温馨;水码头村修复了唐家河至猛柱山电站的600米便民路,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需蹚水过河的安全隐患;东寺村修复了黄木组40米河堤,牢牢护住30亩耕地和周边民房,汛期里多了份稳稳的安全感……这些清单上的“一处一方”“一角一隅”,看似是民生改善的“小切口”,实则连着群众对“大民生”的期盼——日子过得安全与否、舒心与否,就藏在这一盏灯、一段路、一处河堤的细节里。
  在漫川关镇,这些点点滴滴的微举措,正汇聚成改善民生的磅礴力量。2025年,16个村(社区)149件“十件实事”清单已完成86件。漫川关镇党委书记石国虎说:“举措落地有声,群众才会称心如意,百姓的口碑才是最硬的成绩单。”
  漫川关镇还将往深里做、往细里抠,不仅让为民办实事的脚步始终不停歇,更要在“微实事”里下足“绣花功”,让每项服务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用心用情把民生小事办出滚烫的温度,全力编织起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