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吃 面
文章字数:1551
  鱼在洋
  1
  待在南方,每周总想着去古美的牌楼广场,咥一碗油泼面。陕西人么,几天不吃面,浑身不舒服。
  老陕爱吃面,地球人都知道。老鱼生在秦岭南坡,秦岭是南北分界线,可省会在岭北边,自然也染上关中口味,啥面都爱吃,成了面肚子。
  小时候,成天跟着大娃们念顺口溜:刘某某,大坏蛋。一天爱吃臊子面。锅盖一揭糊汤面,筷子一摔碗一绊。
  商洛地少,麦子不够吃,糊汤里能有几根面条就是好饭,常想着:姓刘的爱吃过生日才能吃上的有豆腐有肉的臊子面,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大人么,没吃上也不能暴怒发脾气。
  长大以后,日子好了,才发觉好吃的面多得很。扯面、拉条子、裤带面、岐山臊子面、油泼面,几十种哩。油泼面据说起源于明朝的咸阳,是老陕面食的代表,陕西题材的影视剧里也是吃食主角。早些年,陕西八大怪的顺口溜也提到颇具地域特色的裤带面:老婆帕帕头上戴,家家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面条宽得像裤带。锅盔大得赛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戏吼起来,姑娘一般不对外。
  2
  陕西地下埋的皇上多,人多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一样,腰杆子也挺得直。老鱼见到漂老族的四川老汉,自我介绍说,我是陕西的。人家反问,山西?黄河边?老鱼说醋熘普通话,有兵马俑的那个省,地铁12号线陕西南路的那个陕西。四川老汉噢了一声说,原来是耳朵让夹住了的那个陕西!
  这个说法新鲜。看来老陕自我感觉良好,在南方没多少存在感。最著名的面食也没从潼关走出来,南方的地盘,让青海和河南人一个个瓜分。其实,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兰州牛肉面馆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人开的。青海人能把兰州拉面开到全国,甚至到兰州本地。戴头巾女人+拉面男人+写作业小孩,是拉面馆每天的固定画面。
  魔都只要有十字口,有饮食街,兰州拉面一定在那里候着。他们品种多多,手法灵活,带烤羊肉串,有两人三人家庭套餐。除了不能喝酒,要啥面有啥面。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卜赛人,他们不像老陕那样害怕出门,四海之内皆家乡。他们的饭店招牌大多有个豫字,啥面都有,能喝酒,滋养烩面也有几片肉。
  书上说,吃面就是吃碳水化合物,它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吃进去之后,先变成葡萄糖,再在胰岛素的帮助下,进入细胞,变成动力。问题是,面条能让血糖噌噌往上涨,胰岛素得疯狂工作,长此以往,胰岛负担加重,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可能得糖尿病。
  谁都知道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想戒掉,却欲罢不能。
  3
  古美的牌楼广场,有点像商州北新街的商城,大大的场子里卖百货、卖衣服的大多转让,只剩下十来家饭馆。
  南方与北方不一样,水饺没水,盘子里盛的都是干的。菜花叫花菜,凉面叫冷面,面细而硬,像钢丝,面酱少不了,味道怪怪的。
  老鱼偶然进了广场东南的一个小店,叫默默家肉夹馍,一小盆生蒜让老鱼眼前一亮,像他乡遇到亲人。有生蒜的面馆,是北方人的卧底,知道北方人的喜好,对上了脾气。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北方人吃面条,一定要有蒜。一碗面条想要咥得有滋有味,那一盘蒜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吃生蒜成了习惯,吃面、吃馒头、吃饺子、吃烧烤,都要有大蒜。
  默默家有油泼面,老鱼要了碗,再剥了几瓣蒜。面筋道、爽滑、香辣。绿的绿,红的红,味道不错。老鱼要面汤,端来的是白开水。老鱼问面汤呢,师傅说,俺倒了。
  老鱼叹口气,原汤化原食。老陕的黏面、油泼面、炒面,没个原配面汤,口味就不对了。
  最好的面依然在故乡,那里的水,那里的面,那里的人,那方水土滋润着,做出的面筋道、味正汤好。可离开了故乡,只能将就着过口面瘾。
  人可能忘本,他的胃不会。胃是有记忆的,它会唤起从前的感受,影响大脑,影响情绪。对故乡的思念,更多的是记忆里故乡食物的味道。
  人这一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吃是大事。有忌口的有偏爱的,没啥大惊小怪的。如同老陕爱吃面,爱生蒜。
  过几天,还得来这古美街上小店,咥上一碗油泼面,再来一疙瘩生蒜。吃的不是面,是一碗辛辣的乡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