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捧红泥土 塑出故乡情
——探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凤泥塑
文章字数:1638
王伦正在制作泥塑作品

王伦泥塑作品《吼秦腔》

  本报见习记者 马 姜 通讯员 张 荣
  在丹凤县棣花古镇的街道,有一家泥塑坊。推门而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气息,长桌上一些刚晾好的小泥人正围成一圈,呈现出一幅热闹场景:赶着毛驴的汉子、抱着娃的妇人、吹着唢呐的艺人,还有几只憨态可掬的小泥狗,他们都在古朴的泥色中活了起来。这便是承载无数丹凤人美好记忆的非遗技艺——丹凤泥塑。
  丹凤县地处丹江流域,河谷相间、沟壑纵横。当地特殊气候条件滋养出来的红胶泥黏性十足,是完美的泥塑原料。据丹凤泥塑传承人王伦介绍,从清代起,丹凤人便用这种泥土捏制生活玩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种以狗为原型的泥制小玩具——狗娃咪。
  狗娃咪多为自家手工制作,两狗相叠,可以吹响出声。虽然造型简单,但寄托着祈福多子、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以前,狗娃咪不仅是孩子的玩伴,还是流通在集市上的“代币”。货郎走街串巷,用它换取旧衣、鞋底、梨膏糖,常常伴有一句“梨膏糖,狗娃咪”的叫卖声,边吆喝边吹响泥哨,清脆的声音穿过村道巷口,招来孩子们成群围观。
  丹凤泥塑历史悠久,传统上除了人们熟知的狗娃咪玩具之外,更多的是庙宇神像,这些作品或宏伟庄严,或端庄肃穆,整体风格沉稳厚重,但形式上较为单一,缺乏生活气息和鲜活表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丹凤泥塑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以王伦为代表的传承人,将创作视野无限拓宽,丹凤泥塑从庙宇神像走向生动的民俗场景,将时代的脉搏融入作品之中。
  《赶集》里熙攘的人群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呈现了乡村集贸市场的热闹场景;《歌唱祖国》等组合泥塑则以鲜明的主题展现出国家繁荣富强、欣欣向荣的向上氛围。此外,以《秦农》《童趣》等为代表的泥塑作品不再拘泥于对现实的精准复刻,而是追求一种“写意不写实”的艺术境界。用夸张的动作、鲜活的神态,把秦岭南麓群众生活的质朴与热烈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丹凤泥塑的制作,是一场从泥土到艺术的漫长旅程,凝聚着耐心与巧思。整个过程,从选土开始便极为讲究。首先要选用当地的红胶泥,这种泥土黏性强且韧性足,是丹凤泥塑赖以成型的根基。工匠先将选好的胶泥摊开晾晒,去除多余的水分和杂质,接着将泥块研磨成粉末状,反复用水浸泡两三天,使其充分软化。
  泥土软化后加入棉絮是丹凤泥塑整个工序中颇具匠心的一环。棉絮被均匀混入泥土中,既能进一步提升泥土的弹性和韧性,也能让后续塑型过程中更好地保持结构完整,防止泥塑干燥成型时开裂。这一步骤需要反复用力捶打和揉搓,用力将泥土与棉絮充分糅合,每一次捶打都像是在赋予泥土生命的韧劲。
  泥塑的真正创作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正式展开。工匠首先在脑海中反复构思作品的整体造型,既要准确传达主题意境,又必须考虑泥塑结构的稳固性。确定方案后,他们用双手将泥土塑成大致轮廓,接着借助竹棒、木槌、刮刀等工具,运用搓、捏、拍、压、挑等技艺手法,细致雕琢人物的眉眼神态、衣褶纹理,逐步赋予作品灵动的神韵。塑形完成后,作品需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经过20多天的细心打磨与等待,一件饱含生命力的丹凤泥塑才得以呈现。
  丹凤泥塑制作过程漫长,正如王伦所说:“泥塑跟人一样,要让它慢慢成长,急不得。”这种“慢”,也是丹凤泥塑气质的一部分。它没有工业制品的精确对称,却有着手工的温度和生命力。在这泥与火的交织中,时间仿佛被揉进了泥土,让一代代丹凤人对故土的眷恋化作手中这一方小小的泥塑。
  丹凤泥塑的形象和用途也在不断变化。早年它是孩子的玩具、庙会的供品、年节的摆设,如今,它成了游客的纪念品、展览里的民俗符号,也走进了课堂。
  王伦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泥塑故事,让他们自己动手捏出各种作品。“孩子们虽然捏得歪歪扭扭,但都很感兴趣。”他说,“只要有人愿意捏下去,丹凤泥塑这门手艺就断不了。”
  从田间地头的泥土,到货郎担上的“狗娃咪”,再到展厅里、课堂上的艺术品,丹凤泥塑形态在变,但那份源自乡土、忠于生活的艺术内核始终未变。它提醒着我们,即便在流动与变迁的时代,仍有一些东西可以被双手握住,被心灵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