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② 产学研融合“芯”实践
文章字数:1616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商洛众芯匠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商洛学院“三项改革”孵化的科技型企业,依托团队在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面向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开发系列智能化产品与解决方案,成功实现实验室成果向市场产品的跨越,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融通创新的典范。
  一、案例背景
  2022年3月以来,陕西省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商洛学院迅速响应,出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在政策驱动下,商洛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林凭借其在机械设计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积累,于2022年5月创立众芯匠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聚焦智能机器人系统开发与应用,依托高校科研基础,迅速成长:2023年成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现了从初创团队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具体做法
  (一)构建跨校际研发团队,强化技术根基。充分发挥商洛学院人才与科研平台优势,积极引育外部高端人才,吸纳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院校的8名博士和硕士加入核心研发团队。通过多学科人才融合,提升机器人控制、模式识别等方向的技术攻关能力。团队累计申报专利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二)需求牵引科技驱动,精准对接市场。深入商洛及西安、咸阳等地10余所职业院校,系统调研智能制造类专业实训痛点。研究发现,传统实训设备功能单一,缺乏创新设计环节。针对此,公司创新性地提出模块化机器人工作站解决方案,模拟工业、农业真实生产场景,支持学生自主选配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系统搭建,提升实训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三)布局数字孪生与智能检测,填补市场空白。一方面,在成熟工业机器人教学工作站基础上,集成开发“IOA数字孪生虚拟仿真软件”,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实时交互与协同,完成产品“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完美过渡,加速核心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与光谱分析融合技术,自主研发“知否”便携式智能食品品质检测仪,具备快速、无损、便携特性,填补国内该领域便携式设备的市场空白。
  三、主要成效
  (一)科技成果赋能职业教育,革新实训模式。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工作站、PLC实训台及IOA数字孪生虚拟仿真软件等系列产品,已成功部署于商州区职教中心、洛南县职教中心、西北工业学校等多所职业院校。这些高度仿真的智能实训平台,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累计服务超过2000名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显著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驱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先后为无锡我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奥斯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及苏州灵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智能机器视觉系统、智能控制器及高速模拟量采集模块的定制化开发服务。通过技术转化与创新应用,累计完成交易额50余万元,助力客户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驱动制造业产业升级。
  (三)创新智能检测技术,保障食品安全。“知否”便携式食品品质检测仪集成光谱采集处理、AI模型预测与云端结果反馈功能,用户可通过终端APP快速获取检测结果。目前,已针对面粉、玉米、蜂蜜、饮用水等10余个品类,建成30余个高精度AI预测模型,并持续进行数据迭代优化与市场验证,为食品安全快速筛查提供创新、高效的科技手段。
  专家点评
  陈凯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商洛众芯匠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三项改革”政策精准对接高校科研与企业资源,充分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动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供需对接,巧妙破解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脱节瓶颈,推动企业由微型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示范价值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