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③ 电源智造新势力
文章字数:1642
近年来,山阳高新区依托秦巴山区资源禀赋,抢抓东部产业动能转换机遇,将电子信息确立为首位产业,以创新链升级驱动产业链跃迁。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2021年入驻山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来,聚焦企业创新能力重塑,推动产业承接从单一制造向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品牌建设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拓展,实现县域经济从“承接输血”到“创新造血”的质变,企业首次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电源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瑞裕电子以建设智能工厂为基础,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电源产品行业共性问题,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成为山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关键力量。
二、具体做法
(一)夯实平台支撑。以2.4万平方米智能工厂为核心载体,构建“研发—测试—产业化”闭环支撑体系。依托商洛学院建成“商洛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300多万元建成2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恒温恒湿、防静电、传导实验、可靠性实验、电性测试、结构验证等50台(套)专业设备设施,为电源生产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等提供专业实操场景。此外,充分发挥高频电源实验室、智能制造协同中心等数智化平台优势,配置高精度功率分析仪、电磁兼容测试系统等高端设备,搭建“工艺参数—产品性能”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夯实硬件支撑。
(二)加强技术攻关。成功研发高频宽压自适应电源转换技术,通过创新拓扑结构与智能控制算法,实现电源适配器在90—264V宽电压输入范围内稳定运行,转换效率达95%以上。借助热仿真模型与散热结构优化,使设备端充电温度降低10℃,解决大功率充电发热难题;采用GaN功率器件替代传统硅基MOS-FET,降低开关损耗15%,集成化设计让功率密度提升至21W/in3,攻克PD/QC/PPS多协议快充兼容难题。
(三)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围绕电源适配器“智能外观检测”“异响检测”“机器人电路板设计”等技术方向,与商洛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承担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项,争取资金230万元;成功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支,聘请商洛学院1名教授担任“科技副总”,促进高校与企业人才互通,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
三、主要成效
(一)技术成果加速涌现。获得快充技术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牵头完成的“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及其充电方法”专利,攻克5G智能设备快速充电技术缺陷,解决高压充电电压转换效率低、低压充电电流大的矛盾问题,首次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二)经济效益持续突破。建成注塑成型、DC线材加工等30条全链条生产线,产品出口至欧美及亚洲周边国家,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科研经费占比4.97%。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AI等高附加值领域,服务企业超26家,带动相关产业链延链发展产值约10亿元,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深度融合。
(三)协同育人效果凸显。联合商洛学院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吸纳6名毕业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课题研究。选派技术负责人担任商洛学院“产业教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8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创项目、“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4次,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校外指导教师6次。积极参与商洛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为支撑高校重点学科发展、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
陈凯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秦巴区位优势,通过打造智能工厂,与高校合作互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破解智能终端电源产品行业共性问题,助推技术突破与产业集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为欠发达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现实路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优秀案例
商洛市科技局主办
一、案例背景
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终端电源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瑞裕电子以建设智能工厂为基础,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着力解决电源产品行业共性问题,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成为山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关键力量。
二、具体做法
(一)夯实平台支撑。以2.4万平方米智能工厂为核心载体,构建“研发—测试—产业化”闭环支撑体系。依托商洛学院建成“商洛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投入300多万元建成2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恒温恒湿、防静电、传导实验、可靠性实验、电性测试、结构验证等50台(套)专业设备设施,为电源生产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等提供专业实操场景。此外,充分发挥高频电源实验室、智能制造协同中心等数智化平台优势,配置高精度功率分析仪、电磁兼容测试系统等高端设备,搭建“工艺参数—产品性能”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夯实硬件支撑。
(二)加强技术攻关。成功研发高频宽压自适应电源转换技术,通过创新拓扑结构与智能控制算法,实现电源适配器在90—264V宽电压输入范围内稳定运行,转换效率达95%以上。借助热仿真模型与散热结构优化,使设备端充电温度降低10℃,解决大功率充电发热难题;采用GaN功率器件替代传统硅基MOS-FET,降低开关损耗15%,集成化设计让功率密度提升至21W/in3,攻克PD/QC/PPS多协议快充兼容难题。
(三)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围绕电源适配器“智能外观检测”“异响检测”“机器人电路板设计”等技术方向,与商洛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承担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项,争取资金230万元;成功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支,聘请商洛学院1名教授担任“科技副总”,促进高校与企业人才互通,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
三、主要成效
(一)技术成果加速涌现。获得快充技术等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其中,牵头完成的“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及其充电方法”专利,攻克5G智能设备快速充电技术缺陷,解决高压充电电压转换效率低、低压充电电流大的矛盾问题,首次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实现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二)经济效益持续突破。建成注塑成型、DC线材加工等30条全链条生产线,产品出口至欧美及亚洲周边国家,2025年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科研经费占比4.97%。自主研发的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AI等高附加值领域,服务企业超26家,带动相关产业链延链发展产值约10亿元,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价值深度融合。
(三)协同育人效果凸显。联合商洛学院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吸纳6名毕业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课题研究。选派技术负责人担任商洛学院“产业教授”,参与实践课程教学8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创项目、“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4次,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校外指导教师6次。积极参与商洛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为支撑高校重点学科发展、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
陈凯华(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秦巴区位优势,通过打造智能工厂,与高校合作互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破解智能终端电源产品行业共性问题,助推技术突破与产业集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崛起,为欠发达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现实路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优秀案例
商洛市科技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