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薯 窖
王璐
文章字数:1330
  薯窖即为地窖,因以存放红薯为主,故多被称为薯窖。
  薯窖里冬暖夏凉,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智慧的古人便懂得了利用它储藏农产品与食品。在没有听说过冰箱的时候,薯窖就是乡下人不用电的“冰箱”。
  薯窖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在房前屋后,利用坡根地形水平挖出的洞穴;另一种是在室内向下打一个地洞,再向侧方水平开挖。薯窖可浅可深,可大可小,有的仅为一个直洞,有的在主洞内又分出几个斜洞。这些,主要取决于个人能力、地质结构、是否需要等。深一点的,作为防空洞绝对不成问题。在野外的,窖门或用石头砌垒又安了木门,或完全用较规则的石条、石板砌垒成矩形门洞,再选用大小薄厚适中的石板封门。不用说,后者肯定要更好一点,能把总想进入的老鼠气出抑郁症。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窖门都以仅能容一人爬着出进为宜,门若过小不便出入,过大则影响储存效果。
  我家就先后有过四五个薯窖。最早的两个都在房后坡,一高一低,相隔一二十米。低的在靠近坡根处,高的在半坡上的一个缓台里。两个都很浅,只能窖五六背篓红薯吧,应该是祖父打下的。那年月,农产品产量低得可怜,需要窖藏的东西有限,这大小其实也足够用了,打得太大无异于白费体力。低处的那个,夏季常因积水垮塌不少土石,秋后清理很麻烦,路也不好走。记得没几年,就被父亲相继废弃了。
  后来,父亲就在东边我家的陡坡地下,选址重打了一个。这个被父亲选中的地方,挖进不足两米,迎面正好是一道向外倾斜的巨大岩面,岩下为暗红色的泥石夹层结构,比较潮湿松软,正好利用这一特点,先向下开挖形成两道齐膝高的台阶,再挨岩面向东侧扩张延伸。
  那年我十三四岁,几乎半个冬天,天天都跟父亲点着煤油灯在这个薯窖里忙碌。父亲躬身蹲着,甚或跪着,一点点用䦆头挖,用锤砸用钎撬,即便遇到很硬的岩石也不能放炮,以免破坏窖体的稳定性。我则不等他把土石在桃条笼铲满,就猫着腰吃力地将它运送到洞口外。
  打薯窖其实是个危险活儿,不仅要小心手脚被划伤、顶部碰了头,更得留意观察,提防大面积塌方。打一个大薯窖,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得边用边续打,每年窖红薯前,除了清理陈土、落石,再多少新挖一节。三年下来,父亲新打的薯窖差不多就半人高、两丈多深,足足能窖得下二十几背篓红薯呢。它虽距家远点,但坡上挖下的红薯不出地就能入窖,省力得多,红薯也不易受损,通常能放到来年三四月间。
  我家还曾有过一个室内薯窖。那时,我们和奶奶叔父一大家人挤在三间旧瓦房内,一道一人多高、被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大竹篱笆,从前至后将空间从正中一分为二,奶奶和叔父在西边,我们在东边。无论是谁烧锅做饭,还是烧火取暖,满屋都灌满青烟,熏呛得人咳嗽又流泪。在我们堂屋的篱笆边,就有一个薯窖,下去大概一人多深,再向两侧各有一个洞,都只有两米多深的样子。而五六背篓红薯、洋芋,一大堆白菜萝卜,冬天都能在下边放得井井有条。竖洞的四周,大致规则地凿有十几个脚窝儿,人只需双手抓住窖口的木板,脚蹬住这些脚窝儿便可轻松上下。
  夏天里,大人们常把粽子、豆腐,或其他一时吃不了的熟食放在里边,多日不坏。天过热时,我们还曾下去纳凉避暑。家里的薯窖窖口用多块厚实的木板盖着,但有人不慎落入窖里的传闻并不鲜见。我家下边半里路的李叔,听说就因年轻时掉进自家堂屋的薯窖,伤了身体,未能娶妻成家,孤老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