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阿勒泰岁月
文章字数:1532
阿尔泰山横亘于新疆北部,绵延数百公里的山体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山南的阿勒泰素有“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的美誉,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于世。2013年5月,我随连队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在大东沟镌刻下一段关于青春、使命与温情的永恒记忆。
从乌鲁木齐出发,车轮碾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荒凉,黄沙漫天,大地苍茫。途经北屯小站,几棵古老坚韧的胡杨树迎风挺立,好似为我们出征壮行的亲友。行至阿勒泰兵团农场,已是黄昏,远处的雪山被晚霞染成玫瑰色,空气中弥漫着薰衣草的芳香,极具西域风情的豪放和浪漫。队伍驻扎大东沟后,很快便整装待发,投入到即将开始的黄金资源勘探和地质填图作业。
阿勒泰无明显的四季更替,仅存在冷暖两季的差异。进山时虽已入夏,但部分山路仍被积雪覆盖。我们沿着克兰河大峡谷北上,河床中遍布被水力冲刷的风化岩体,河流两岸,是长满白桦树、杨树与松树的原始森林。巨石突兀其间,宛如天然的屏障。高山融雪汇成湍急的水流,裹挟石块在河中滚动碰撞,奔腾而下,轰鸣声久久回荡在山谷,气势恢宏。行军70多公里后,一片辽阔的草原映入眼帘,起伏的山丘铺满翠绿草甸,成群牛羊在山峰映衬下悠然觅食。哈萨克毡房零星散布,炊烟笔直升起,仿佛要刺破那湛蓝的天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何为“边疆”——它是荒凉与壮美的交织,是孤独与辽阔的共鸣。
抵达营地后,大家不辞疲劳,迅速搭建帐篷修整营地。随着夜幕降临,草原美得令人沉醉,战友们围坐在一起,炉火映照着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有人低声哼起家乡的歌谣,有人讲述着童年的趣事。笑声与火星一同升腾,消散在无边的夜色中。那些夜晚,我常常独自走出帐篷,仰望星空。阿勒泰的星辰格外明亮,银河如一条缀满钻石的缎带,横贯天际。偶尔,远处传来牧人的冬不拉琴声,悠扬而苍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天背着沉重的探测设备,穿梭于克兰河两岸的山水之间。极端气候、沼泽湿地和蚊虫袭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考验着每名战友,但无人退缩,因为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在一次施工途中,连队战友合力抢救了两名食物中毒的牧区儿童,牧民们感激不已,时常送来自制酸奶和熏马肠,教授战士马术和弹奏冬不拉,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喜悦。
最难忘是八月份的地质填图工作经历。连队接到紧急命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阿勒泰北部重点区域的地质图测绘。当时正值雨季,作业区位于边境的雪山和沼泽地带,车辆无法通行,但踏勘轨迹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数据精度。我们每两人一组,工程师负责信息采集,战士背负物资和样品。有时连续风餐露宿三四天,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草原水洼,跨过湍急的河流,接连翻越数座高海拔雪山,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暴雨与狂风交替,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尤其在阿尔泰地槽褶皱带,负重七十多斤,行走于山坡的花岗岩巨石之间,每迈一步都是对勇气和毅力的挑战。
然而,艰苦中也充满了温情。每遇哈萨克毡房,热情好客的牧民大老远就邀请我们进帐歇息,一碗滚烫的奶茶、一盘醇香的奶疙瘩,让人倍感温暖充满力量。地方技术专家和连队工程师们,经常主动帮战士背负物资,为了精准定位,他们不惜多爬一座山,多涉一片沼泽。月底任务汇总那夜,当从野外归来浑身湿透的工程师小蒋,把用雨衣严密包裹的地质样品交到总工手中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后来经检测证实,正是他一路奋不顾身地保护,这份深层地表采集的珍贵样品才得以完好无损。
多年以后,随着黄金部队的退役转隶,阿勒泰的那段岁月已成历史。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克兰河的轰鸣,想起雪山密林中携手前行的战友,想起草原上哈萨克牧民淳朴的笑容。
青春终会逝去,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比如使命的召唤,战友的情谊,还有阿尔泰山上那耀眼的金色光芒。它们化作了一颗颗星辰,永远闪烁在我生命的夜空里。
从乌鲁木齐出发,车轮碾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荒凉,黄沙漫天,大地苍茫。途经北屯小站,几棵古老坚韧的胡杨树迎风挺立,好似为我们出征壮行的亲友。行至阿勒泰兵团农场,已是黄昏,远处的雪山被晚霞染成玫瑰色,空气中弥漫着薰衣草的芳香,极具西域风情的豪放和浪漫。队伍驻扎大东沟后,很快便整装待发,投入到即将开始的黄金资源勘探和地质填图作业。
阿勒泰无明显的四季更替,仅存在冷暖两季的差异。进山时虽已入夏,但部分山路仍被积雪覆盖。我们沿着克兰河大峡谷北上,河床中遍布被水力冲刷的风化岩体,河流两岸,是长满白桦树、杨树与松树的原始森林。巨石突兀其间,宛如天然的屏障。高山融雪汇成湍急的水流,裹挟石块在河中滚动碰撞,奔腾而下,轰鸣声久久回荡在山谷,气势恢宏。行军70多公里后,一片辽阔的草原映入眼帘,起伏的山丘铺满翠绿草甸,成群牛羊在山峰映衬下悠然觅食。哈萨克毡房零星散布,炊烟笔直升起,仿佛要刺破那湛蓝的天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何为“边疆”——它是荒凉与壮美的交织,是孤独与辽阔的共鸣。
抵达营地后,大家不辞疲劳,迅速搭建帐篷修整营地。随着夜幕降临,草原美得令人沉醉,战友们围坐在一起,炉火映照着每一张年轻的脸庞,有人低声哼起家乡的歌谣,有人讲述着童年的趣事。笑声与火星一同升腾,消散在无边的夜色中。那些夜晚,我常常独自走出帐篷,仰望星空。阿勒泰的星辰格外明亮,银河如一条缀满钻石的缎带,横贯天际。偶尔,远处传来牧人的冬不拉琴声,悠扬而苍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天背着沉重的探测设备,穿梭于克兰河两岸的山水之间。极端气候、沼泽湿地和蚊虫袭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考验着每名战友,但无人退缩,因为我们深知肩负的责任。在一次施工途中,连队战友合力抢救了两名食物中毒的牧区儿童,牧民们感激不已,时常送来自制酸奶和熏马肠,教授战士马术和弹奏冬不拉,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喜悦。
最难忘是八月份的地质填图工作经历。连队接到紧急命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阿勒泰北部重点区域的地质图测绘。当时正值雨季,作业区位于边境的雪山和沼泽地带,车辆无法通行,但踏勘轨迹稍有偏差便会影响数据精度。我们每两人一组,工程师负责信息采集,战士背负物资和样品。有时连续风餐露宿三四天,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草原水洼,跨过湍急的河流,接连翻越数座高海拔雪山,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暴雨与狂风交替,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尤其在阿尔泰地槽褶皱带,负重七十多斤,行走于山坡的花岗岩巨石之间,每迈一步都是对勇气和毅力的挑战。
然而,艰苦中也充满了温情。每遇哈萨克毡房,热情好客的牧民大老远就邀请我们进帐歇息,一碗滚烫的奶茶、一盘醇香的奶疙瘩,让人倍感温暖充满力量。地方技术专家和连队工程师们,经常主动帮战士背负物资,为了精准定位,他们不惜多爬一座山,多涉一片沼泽。月底任务汇总那夜,当从野外归来浑身湿透的工程师小蒋,把用雨衣严密包裹的地质样品交到总工手中时,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后来经检测证实,正是他一路奋不顾身地保护,这份深层地表采集的珍贵样品才得以完好无损。
多年以后,随着黄金部队的退役转隶,阿勒泰的那段岁月已成历史。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克兰河的轰鸣,想起雪山密林中携手前行的战友,想起草原上哈萨克牧民淳朴的笑容。
青春终会逝去,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比如使命的召唤,战友的情谊,还有阿尔泰山上那耀眼的金色光芒。它们化作了一颗颗星辰,永远闪烁在我生命的夜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