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⑨ 菱铁矿绿色转型路
文章字数:1653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省铁矿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近年来积极融入秦创原科技企业融通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技术攻关、平台共建、智能转型”创新发展模式,破解低品位菱铁矿开发难题,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增值协同发展,成为企业引领的绿色技术融通创新示范标杆。
一、案例背景
大西沟矿业位于柞水县,铁矿石累计探明储量3.02亿吨,占陕西省铁矿资源储量的47.6%,但矿石品位低,以难选菱铁矿为主,传统开发模式面临成本高、污染重、资源浪费等难题。随着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矿山经济转型深入推进,企业主动求变,以绿色技术融通创新为主线,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瓶颈、搭建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化改造,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开发—尾矿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增值”全链条绿色发展路径,为低品位铁矿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二、具体做法
(一)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资源瓶颈。针对菱铁矿“贫细杂”、选矿难度大的痛点,联合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攻克菱铁矿悬浮磁化焙烧技术,将矿石铁品位从25%提升至6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30%。实施绿色开采工艺,采用水平分层缓帮开采技术,配套喷雾除尘、湿式凿岩、噪声隔离等环保措施,粉尘浓度下降80%,矿区噪声达标率100%。申报参与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专项,获授权专利5项,发表重点期刊论文60余篇,为行业低品位资源开发提供技术范本。
(二)共建创新平台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商洛学院共建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尾矿资源化利用。构建3条生产线,成功将尾矿转化为高强度路面砖、真石漆、土壤改良剂等6类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年消纳尾矿3万吨。积极申报陕西省尾矿资源高效利用中试基地,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三)数字赋能矿山高效运营。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平台三系统”(集中控制平台、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边坡在线监测系统、计量无人值守系统)智能管控体系,开采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引入新能源铲车等设备20台,减少碳排放40%。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调度,推动资源回收率提高至92%。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三、主要成效
(一)菱铁矿低成本开发实现新突破。与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百万吨级菱铁矿绿色低碳利用示范工程落地实施,极大提高陕钢集团自有铁矿石原料供应。借助新一代难选铁矿石闪速磁化焙烧成套技术与装备,充分发挥其能耗低、成本低、技术指标优、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为菱铁矿低成本开发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对推动柞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携手商洛学院建成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尾矿综合利用中试基地,涵盖3条中试生产线、1个博士工作站。成功开发真石漆、土壤改良剂、免烧地面砖及仿石砖等绿色高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积极开展菱铁尾矿建材化和生态化利用中试生产,打通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关键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增强矿山企业市场适应能力。
(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收获新成效。秉持生态优先、保护先行理念,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矿区累计复垦绿化1530亩,栽种苗木370万株,矿山面貌彻底改观。打造樱桃、核桃、石榴3个经济林园,以及矿山入口景观、1240硐采遗址景观、矿山揽胜台景观、矿区道路沿线“党建+企业”文化景观构成的“三园三景一线”,获评陕西省生态修复示范点,以生动实践走出一条矿业“五化”转型发展道路。
专家点评
曹晓阳(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平台共建、智能转型,破解低品位菱铁矿开发难题,实现尾矿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建成绿色矿山,为低品位铁矿开发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彰显了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成效。
一、案例背景
大西沟矿业位于柞水县,铁矿石累计探明储量3.02亿吨,占陕西省铁矿资源储量的47.6%,但矿石品位低,以难选菱铁矿为主,传统开发模式面临成本高、污染重、资源浪费等难题。随着秦岭生态资源保护、矿山经济转型深入推进,企业主动求变,以绿色技术融通创新为主线,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瓶颈、搭建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化改造,探索出一条“资源高效开发—尾矿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增值”全链条绿色发展路径,为低品位铁矿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二、具体做法
(一)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资源瓶颈。针对菱铁矿“贫细杂”、选矿难度大的痛点,联合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攻克菱铁矿悬浮磁化焙烧技术,将矿石铁品位从25%提升至60%以上,综合能耗降低30%。实施绿色开采工艺,采用水平分层缓帮开采技术,配套喷雾除尘、湿式凿岩、噪声隔离等环保措施,粉尘浓度下降80%,矿区噪声达标率100%。申报参与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专项,获授权专利5项,发表重点期刊论文60余篇,为行业低品位资源开发提供技术范本。
(二)共建创新平台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商洛学院共建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尾矿资源化利用。构建3条生产线,成功将尾矿转化为高强度路面砖、真石漆、土壤改良剂等6类产品,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年消纳尾矿3万吨。积极申报陕西省尾矿资源高效利用中试基地,推动尾矿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基础研究—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三)数字赋能矿山高效运营。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平台三系统”(集中控制平台、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边坡在线监测系统、计量无人值守系统)智能管控体系,开采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引入新能源铲车等设备20台,减少碳排放40%。依托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调度,推动资源回收率提高至92%。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三、主要成效
(一)菱铁矿低成本开发实现新突破。与东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百万吨级菱铁矿绿色低碳利用示范工程落地实施,极大提高陕钢集团自有铁矿石原料供应。借助新一代难选铁矿石闪速磁化焙烧成套技术与装备,充分发挥其能耗低、成本低、技术指标优、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为菱铁矿低成本开发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对推动柞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携手商洛学院建成冶金矿山尾矿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合尾矿综合利用中试基地,涵盖3条中试生产线、1个博士工作站。成功开发真石漆、土壤改良剂、免烧地面砖及仿石砖等绿色高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积极开展菱铁尾矿建材化和生态化利用中试生产,打通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关键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增强矿山企业市场适应能力。
(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收获新成效。秉持生态优先、保护先行理念,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协调统一。矿区累计复垦绿化1530亩,栽种苗木370万株,矿山面貌彻底改观。打造樱桃、核桃、石榴3个经济林园,以及矿山入口景观、1240硐采遗址景观、矿山揽胜台景观、矿区道路沿线“党建+企业”文化景观构成的“三园三景一线”,获评陕西省生态修复示范点,以生动实践走出一条矿业“五化”转型发展道路。
专家点评
曹晓阳(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平台共建、智能转型,破解低品位菱铁矿开发难题,实现尾矿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建成绿色矿山,为低品位铁矿开发和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示范,彰显了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