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葡萄架下话七夕
徐 芹
文章字数:1255
  我童年记忆里的七夕,是从葡萄架下开始的。
  母亲总是白日黑夜地忙碌着,但每到农历七月初七这一晚,母亲都会放下活计,带着我和姐姐在葡萄架下度过。
  天尚未黑透,母亲便起灶生火,开始炸“巧果”。那是一种把面粉烫熟后加入白糖馅捏成的点心,有喜鹊、织布梭、牛角等各种花样,入油一炸,金黄酥脆,咬开来满口甜香。那个傍晚,油锅嗞嗞作响,炊烟袅袅升起,巧果的香甜混合着秋日特有的丰收气息,在暮色中缠绕不散。
  “巧果”炸完,一勾弯月已清凌凌地挂在天上了。母亲搬来桌凳放在葡萄架下,我们摘了葡萄、黄瓜和西红柿,同“巧果”一起摆上桌,先对着月亮拜织女,再用去年采的野菊花泡一大壶茶,围坐桌前,听母亲讲那不知讲了多少遍的牛郎织女故事。
  “从前呵,有个放牛娃……”母亲的声音混着夜虫的唧鸣和风吹葡萄叶的沙沙声,别有一种韵味。她讲牛郎贫苦善良,老牛通灵指点,织女下凡相恋,王母娘娘无情拆散——末了总说,是两人的痴心感动了天地,才有了七夕鹊桥相会。
  “看,那就是天河。”母亲指着天上朦胧的光带,“河东最亮的是织女星,河西三颗一排中间最亮的是牛郎星。”姐姐仰头寻找,找到了便欢呼起来。母亲轻轻摸着我的头:“听你们外婆说,我们这里也有天河哩,在鹊桥坪,就是天桥乡政府那里。每到七月初七,喜鹊就会成群结队赶到天桥河去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呢!”我伸长脑袋张望:“那今晚上,织女的娃们是不是已经见到妈妈了?”“是啊。”母亲含笑,“今儿晚上,要是有缘人躲在葡萄架下,还能听见他们说悄悄话哩。”
  我们信以为真,屏息静听,然而除了风声虫声,哪里听到什么情话?但那种神秘的期待,至今犹在心头。
  待我入学读书后,才知道七月初七也是乞巧节——母亲让我们拜织女,是想求一双巧手。母亲虽识字不多,却心灵手巧:针线茶饭无一不精,会做月饼、酿苞谷酒,口算极快,唱歌极动听……即便是编笼打席、烧炭犁地这些男人们做的活计,她也毫不逊色。
  我整个学生时代的七夕,都是在葡萄架下听着母亲的故事度过的。在她口中,织女非只耽于情爱的仙子,而是极巧慧的,云霞锦缎皆出手底,且不肯闲散度日的勤劳女子;牛郎亦非仅痴情的凡夫,而是踏实肯干,披星戴月养牛耕田有担当的汉子。
  母亲每讲完故事,还要添几句自己的见解:人啊,不管身份高低,总要自己能立得住才行!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面,却是真心相待。世间夫妻如果都能这样,就算贫苦,日子也是好的。她叮嘱小学未毕业的姐姐,要学一门手艺傍身,将来可以自食其力;嘱咐体弱的我好好读书,将来努力吃碗轻巧饭。那些个夜晚,星光熠熠,月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筛下碎银似的光点,洒在母亲脸上,她的眼里闪烁着温柔而坚毅的光。
  母亲55岁那年初夏,在外地打工的我接到她的电话,她高兴地说:“今年葡萄结得繁盛,肯定要大丰收。”我跟她约定七夕回家,并要亲手做“巧果”给她吃,但母亲没有等到七夕,就永远地走了!那年的七夕,葡萄架上硕果累累,葡萄架下桌凳依旧。是夜,枯坐葡萄架下,想起母亲勤苦而短暂的一生,忽然明白,母亲年复一年在七夕夜所讲的,岂止是一个神话故事?分明包含着她的人生信条:勤劳、聪慧、独立、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