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背上助诊背包,骑行深山沟域,扩大服务半径,方便群众就医,商州区着力打造“行走的医院”——
“健康180”打通百姓就医“最后一公里”
本报通讯员 杨永良 张 宏
文章字数:3075
  初秋的秦岭腹地,碧空如洗白云飘,满眼苍翠皆诗意。
  在林荫遮蔽的水泥路上,村医骑着“健康180”电瓶车,背着“全科医生助诊包”,活跃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这是商州区启动“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以来,把健康送到群众身边的一道亮丽风景。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
  2023年底,商州区多次赴京与农工民主党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联络对接,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委会指导下,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西部振兴与发展办公室联合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振兴与发展工作委员会与商州区合作开展“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该项目,经商州区人民代表大会表决并正式启动运行。
  呼叫一键通,“迷你医院”背到村民身边
  “活了一辈子,还没有遇到坐在家里就能看病的好事情!”回忆起春节后冠心病加重,商州区牧护关镇秦岭铺村三组74岁的易志斌仍然心有余悸,“我硬是捡了一条命,要不是村医韩建余背包里急救‘一包药’,早就过去了。”
  易志斌患高血压、冠心病多年,长期居家以药物维持。年初,他胸痛难忍,才想起呼叫村医诊断。村医韩建余立即将检查结果上传至商州区人民医院,专家会诊诊断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等症状。经及时诊断、服药、急诊溶栓、手术,易志斌转危为安。
  小病扛、大病拖的不只是易志斌。在秦岭深山,受交通、经济等条件制约,很多群众因得不到及时诊治而延误病情。
  如何解决偏远群众就医难题?科学布局“健康180服务点”,对村医进行定期培训,配足助诊包和巡诊车,扩大服务半径……
  “群众有就医需求时,使用微信小程序一键呼叫,指挥中心即刻调配就近村医携带全科医生助诊包上门服务,真正实现把‘二甲医院检测设备’和‘三甲医院专家’送到群众身边。”商州区人民医院院长赵云章说。
  据介绍,“行走的医院”“健康180”热线96180,设立了健康180指挥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专家诊室,建设远程心电中心、远程超声中心,只要群众有就医需求,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就近调配村医进行初诊,实行急慢分治、分级诊疗。
  显然,传统的血压计、听诊器已经不能满足村医诊疗条件,腾笼换鸟势在必行。
  “我们为乡村医生配置全科医生助诊包,内含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医疗检测设备,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检查、辅助诊断。”商州区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卢永介绍,利用包内“全科医生工作站”,通过线上与大三甲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解决村医遇到的疑难杂症。
  商州区还出台《“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运行管理方案》,制定了定期效果评估、资产设备管理等制度,建立了绩效奖励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运行的规范化。
  目前,商州区已完成项目系统平台建设、人员培训、助诊包发放,已全部启动运行。“项目的实施,让人工智能赋能的村医成为远程专家助理,把优质医疗资源背进老百姓家里,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商州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刚珍表示。
  数据一张网,远程指导村医“靶向施救”
  在过去的诊疗过程中,上级医疗机构不认下级检查结果,主要原因是检查设备落后,数据不够精准。然而,重复检查既加重了患者负担,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行走的医院”造福患者,从数据一张网破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为商州区发放巡诊电动车100辆、全科医生助诊包100套,包含POCT便携式生化免疫分析仪、多参数检测一体机等设备,村医就地可进行超声、心电、检验等30多项检查项目。
  “村医将检查结果发送到群里,镇、区级医院第一时间指导村医采取‘靶向施救’措施,对于紧急性患者,救护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商州区卫健局局长王丹彤说,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区政府围绕“区级强、镇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通过打造“30分钟急救圈”、建设“心电一张网”等举措,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商州区大荆中心卫生院职工张永胜早晨起床感觉胸闷,在卫生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上传后,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商州区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紧急启动前往救治,心内科医生杨帆远程指导立即服用“心梗一包药”、院前溶栓的施救措施,第一时间解除了风险。
  据商州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全亮介绍,医院24小时打开绿色生命通道,指挥中心协调各科室做好接诊工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申请北京、上海三甲医院专家进行会诊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精准的治疗。
  “行走的医院”项目在推行过程中,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基层村医是否能熟练使用设备?镇级卫生院专业技术短板怎样弥补?等等。好项目不能半途而废,“雨过地皮湿”的敷衍肯定不行。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科医生培训,激活基层医疗一池春水。
  “项目推行中采取双向提升机制,基层把年轻医生送上去跟班学习,区级医院派技术骨干下基层传经送宝。镇卫生院还对村医进行培训,每月线下1次、线上4次,不断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商州区大荆镇沙渠村卫生室村医李雷雷坦言。
  同时,商州区人民医院联通北京三甲医院专家资源,与全科医生、村医,形成三级联动体系。依托“互联网+远程诊疗”,把“二级医院的检测设备”和“三级医院的诊疗技术”下沉基层,充分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头疼脑热”在村(社区)、“一般疾病”在镇(街道)、“重大疾病”到医院,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生检验难、诊断难、水平提升难、远程培训难和群众外出看病难、附加成本高等长期突出矛盾。
  诊疗一盘棋,破除群众看病“门槛壁垒”
  100个小背包装满大健康,100辆巡诊车驰骋在2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个专家号为46.6万群众带来福音……
  曾经,群众看病很少走出大山,不光路途遥远花费巨大,仅仅挂个专家号都需要好几天预约,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北京、西安的大医院,连想也不敢想。
  商州区沙河子镇任家后村村民任中来感慨:“现在看病方便了,挂个首都的专家号,直接电话连线就能约上。”
  年过八旬的任中来气喘10余年,今年2月7日入住商州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呼吸衰竭、脓毒血症、冠心病、脑梗死、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入院后经抗感染、退热、平喘、止咳、祛痰、对症等治疗效果不显著。
  2月12日,患者通过“行走的医院”健康180远程门诊预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付睿教授,经过远程视频会诊,为患者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在给予保肝护肾、对症等综合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
  “我实在不敢相信,预约大医院专家号这么简单。”任中来女儿齐淑红告诉笔者,“两级医院医生都很负责任,我父亲住院13天就出院了,治疗效果很好。”
  专家预约没有“门槛”,医生线上交流共商良方,诊疗一盘棋的服务模式,让患者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们通过远程专家门诊会诊系统,每天可获得100个北京三甲医院的远程门诊专家号,并会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京医院等15家三甲医院线上中西医专家进行实时诊疗,让群众跨机构、跨地域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全亮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远程传真经,专家支高招,也为我们区级医院医生创造了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
  据了解,为了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不得大病,商州区建立健康180信息系统归档管理,涵盖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内容,进行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开展签约服务,保障群众健康。
  患病就地得到诊治,小背包装满大健康。“健康180项目自2024年11月运行以来,全区已完成居民入户健康筛查106278人次,使用全科医生助诊包开展血糖检测24965人次、心电图检测9244人次、异常心电图检测4797人次,实施远程心电诊断7515人次、远程B超诊断156人次,实施远程会诊813次、典型病例36例。”王丹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