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的 丰 收 节
文章字数:1129
记得秋分前后,家乡山野的颜色便一日浓似一日了。山峦由翠绿渐次染成金黄、赭红,最后沉淀为一片厚重的斑斓。山风里飘着新稻的清香、柿子的甜润和泥土被阳光晒透后的暖意。对于父亲而言,这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最踏实的时节——他的丰收节,不在某一天,而贯穿了整个秋天。
自我有记忆起,父亲的身影就与这片山地的秋色融为一体。天还未亮透,他便扛着镰刀下地。晨曦微露,他的草帽在田埂上移动,身后是一排排倒伏的稻穗。父亲的丰收节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招展,只有镰刀割稻的“唰唰”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节奏,像大地母亲均匀的呼吸。
中午母亲送饭到田头,父亲才得以歇息片刻。他坐在田埂上,摘下草帽,露出被汗水浸得发亮的额头。就着咸菜啃馒头,却吃得比任何时候都香。饭后,他并不急着起身,而是点燃一袋旱烟,眯着眼望向层层梯田。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父亲的目光抚过每一株稻穗,那眼神温柔得像在注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不仅在欣赏丰收的景象,更在回味春天插秧时的腰酸背痛,夏日抗旱时的焦灼奔走。此刻的丰收,是时间给予所有辛劳的答案。
父亲的丰收节不只是收获粮食,更是与土地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他教我们辨认作物的成熟度:稻谷要黄中带青时收割,这样晒干后米质最好;柿子需经霜打后才甜糯可口;山核桃要等到外皮自然开裂。这些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祖祖辈辈与这片土地相处中积累的智慧。父亲说:“土地从不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这话平淡如水,却道尽了农耕文明最朴素的真理。
最难忘的是那些夜晚。收获季节,月光特别明亮,银辉洒满打谷场。有时父亲会加班脱粒,我坐在稻草堆上陪他。机器轰鸣声中,稻粒如金雨般飞扬,父亲的剪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高大。累了,他就关掉机器,我们并排躺在柔软的稻草上,仰望星空。父亲指着天上的星河,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明日的天气,说今年的收成可以卖多少钱,余下的粮食够吃多久。那些数字他算得仔细,仿佛那不是粮食,而是一家人的希望与安稳。
父亲今年七十有二,我们多次劝他别再种地,他却总说:“农民不种地,就像工人不做工,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我们不再勉强,终于明白,土地于父亲而言,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命的锚点。他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中感知时间的重量,在作物的生长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他的丰收节,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一种与天地同步的生命节奏。
如今我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追逐着自己的“丰收”。但每到秋天,总会想起父亲和他的丰收节。那些画面在记忆中愈发清晰:晨光中弯腰割稻的身影,田埂上抽烟时满足的神情,月光下扬谷时有力的臂膀。我忽然明白,父亲用他一生的劳作,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那是关于土地与勤劳、付出与收获的最初认知,是无论走多远都抹不去的生命底色,沉甸甸,黄澄澄,如同秋日里最饱满的谷粒。
自我有记忆起,父亲的身影就与这片山地的秋色融为一体。天还未亮透,他便扛着镰刀下地。晨曦微露,他的草帽在田埂上移动,身后是一排排倒伏的稻穗。父亲的丰收节没有锣鼓喧天,没有彩旗招展,只有镰刀割稻的“唰唰”声,一声接着一声,清脆而有节奏,像大地母亲均匀的呼吸。
中午母亲送饭到田头,父亲才得以歇息片刻。他坐在田埂上,摘下草帽,露出被汗水浸得发亮的额头。就着咸菜啃馒头,却吃得比任何时候都香。饭后,他并不急着起身,而是点燃一袋旱烟,眯着眼望向层层梯田。金黄的稻浪在秋风中起伏,父亲的目光抚过每一株稻穗,那眼神温柔得像在注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不仅在欣赏丰收的景象,更在回味春天插秧时的腰酸背痛,夏日抗旱时的焦灼奔走。此刻的丰收,是时间给予所有辛劳的答案。
父亲的丰收节不只是收获粮食,更是与土地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他教我们辨认作物的成熟度:稻谷要黄中带青时收割,这样晒干后米质最好;柿子需经霜打后才甜糯可口;山核桃要等到外皮自然开裂。这些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祖祖辈辈与这片土地相处中积累的智慧。父亲说:“土地从不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这话平淡如水,却道尽了农耕文明最朴素的真理。
最难忘的是那些夜晚。收获季节,月光特别明亮,银辉洒满打谷场。有时父亲会加班脱粒,我坐在稻草堆上陪他。机器轰鸣声中,稻粒如金雨般飞扬,父亲的剪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高大。累了,他就关掉机器,我们并排躺在柔软的稻草上,仰望星空。父亲指着天上的星河,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明日的天气,说今年的收成可以卖多少钱,余下的粮食够吃多久。那些数字他算得仔细,仿佛那不是粮食,而是一家人的希望与安稳。
父亲今年七十有二,我们多次劝他别再种地,他却总说:“农民不种地,就像工人不做工,心里空落落的。”于是我们不再勉强,终于明白,土地于父亲而言,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命的锚点。他在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中感知时间的重量,在作物的生长中确认自己的价值。他的丰收节,收获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一种与天地同步的生命节奏。
如今我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追逐着自己的“丰收”。但每到秋天,总会想起父亲和他的丰收节。那些画面在记忆中愈发清晰:晨光中弯腰割稻的身影,田埂上抽烟时满足的神情,月光下扬谷时有力的臂膀。我忽然明白,父亲用他一生的劳作,在我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那是关于土地与勤劳、付出与收获的最初认知,是无论走多远都抹不去的生命底色,沉甸甸,黄澄澄,如同秋日里最饱满的谷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