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明实践助力下梁基层善治
文章字数:1193
  本报讯 (通讯员 王 婷 王增睿)今年以来,柞水县下梁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从阵地、服务、文化三端发力,将文明实践的“软实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硬支撑”,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路径。
  “在家门口就能学政策、搞活动,这实践站比自家客厅还方便!”提起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下梁镇村民纷纷点赞。
  为推动文明实践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下梁镇严格对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标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现有资源,建成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实现镇村全覆盖,构建起便捷高效的文明实践服务圈。走进任意一个实践站,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功能一应俱全,可精准对接群众政策学习、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多样化需求。
  “多亏志愿者请来农业专家,我家木耳大棚才没受病虫害影响,今年收成比去年还好!”近日,木耳种植户李玉红的感慨,道出了下梁镇志愿服务的实效。
  志愿服务是下梁镇文明实践助力治理的“活载体”。该镇以实践所(站)为依托,组织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老爱幼、医疗健身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创新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模式,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针对孤寡老人,“暖老行动”常态开展——志愿者陪老人过生日、聊天解闷、上门理发,用陪伴驱散孤独;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医疗志愿者上门义诊、开展健康讲座;得知木耳种植户受病虫害困扰,实践所第一时间联动县农业专家,在9个实践站开办技术培训班,手把手教学解难题。2024年,全镇261个木耳大棚收获462.5万袋、20万公斤木耳,种植户的“愁眉”全换成了“笑颜”。
  “敲起渔鼓唱新篇,党的政策暖心间……”每到傍晚,下梁镇的渔鼓表演队就会热闹开演,清脆的渔鼓声里,既有本土文化的韵味,也有政策宣传的新声。
  文化是基层治理的灵魂。下梁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用文化活动滋养文明素养,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下梁镇的文化韵味格外浓厚:春节时,书法爱好者“送春联、送祝福”,舞龙舞狮、划旱船等社火表演热闹开场,让群众品足民俗“年味”;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端午习俗宣讲同步开展,传统文化在互动中代代传续。
  更值得一提的是,下梁镇深挖渔鼓文化资源,打造叶正印渔鼓传人工作室,组建渔鼓表演队,培育出“上台能表演、下台能辅导、台后能创编”的传承骨干队伍。通过师徒结对、技艺送学,不仅让渔鼓技艺有了传承阵地,更让本土文化成为凝聚群众的“精神纽带”。
  与此同时,下梁镇还抓实乡风民风引导: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评选,用身边榜样竖起“风向标”;依托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落地生根。
  文明实践不止步,基层治理无止境。下梁镇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笔,持续书写基层治理的“民生答卷”,为建设美丽幸福新下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