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抢 收
本报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379
  连日秋雨,让柞水县红岩寺镇红安村六组任启来的11亩地栽黑木耳长势“失控”,部分耳片错过最佳采摘期,长成了“小黑碗”。
  9月9日,天刚放晴,一大清早,村组干部组织28名群众提着竹篮,走进任启来木耳地,在湿润的泥土间,猫着腰抢收秋耳。
  “去年‘7·19’洪灾后,眼看15亩木耳基地全部被毁,我的心像被灌满了冰碴子。”刚采满一篮木耳,任启来伸了伸腰,回忆一年前的情景,这个庄稼汉子眼眶发红。他紧锁眉头:今年秋耳长势很好,结果赶上了连阴雨,天气预报说明天起又是连阴雨,把人愁死了。
  但很快,任启来脸上的阴霾就散了。“看到邻里这么多群众帮我跟老天抢时间,我就放心了。”他语气一下子明亮起来,“今年上半年干旱,我的木耳并没减产,多亏镇上扶持用上了喷灌设施,还帮我们耳农打通了销售渠道,我地栽加上棚栽的23万袋木耳,今年收入50万元没一点问题。”
  说话间,任启来抹了抹额头的汗,抬头望向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