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支客师”化身政策宣讲师
本报通讯员 马雪
文章字数:1166
  在商南县赵川镇域内,一股文明新风正悄然吹拂。曾经操持宴席的农村“支客师”,如今华丽转身为“政策宣讲师”,他们扎根乡土、贴近群众,依托“一约四会”机制,从政策宣传、新风倡导、治理协调、纠纷调解等多维度发力,让移风易俗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开花。
  “政策讲得清,乡亲才安心。”支客党金耀说。在政策宣传的阵地上,支客师们成了政策落地的“翻译官”。他们以村规民约为依托,把食品安全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熟分开防病害,过期食品丢进筐”的顺口溜,在农家院落里讲解如何辨别伪劣农资;将交通安全法规融入“骑车戴盔保脑袋,酒后开车毁全家”的警示语,在村口路口提醒往来村民。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宣传,让生硬的政策条文变得鲜活易懂,村民们说:“支客师讲政策,就像拉家常一样亲切。”
  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中,支客师们作为村民议事会的骨干力量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带头清理门前的柴草堆,规整院里的农具杂物,用自家的变化带动邻里。走村入户时,他们总会念叨“屋里亮堂心里暖,村道干净脚步轻”,动员大家参与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曾经的残垣断壁变成了小菜园,乱堆乱放的角落种上了花草,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新风倡导的路上,支客师们主导红白理事会建设,用耐心与坚持改变着旧习俗。他们牵头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将“婚事新办不攀比,丧事简办不铺张”写入村规民约。遇上村民办喜事,就上门劝说“彩礼多少不重要,夫妻和睦才是宝”;碰到办丧事,就引导“厚养薄葬显孝心,大操大办没必要”。几年下来,村里红白喜事的宴席桌数从几十桌减到不多于二十桌,随礼金额从几百元降到不超过二百元,简办率从最初的不足四成提升到如今的九成以上,乡亲们的人情负担轻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治理协调工作中,支客师们凭借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赋予的公信力,成为连接村委会与村民的“连心桥”。面对土地流转中的分歧,他们带着村民算长远账:“抱团发展能增收,单打独斗难致富”;遇上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就耐心解释:“路通才能财运通,眼前让步为长远”。在他们的协调下,村里的产业发展项目顺利推进,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乡村治理的效能不断提升。
  纠纷调解现场,支客师们作为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的核心成员,用真情化解矛盾、用智慧平息纷争。东家因灌溉用水闹别扭,他们带着双方到田间地头丈量:“按亩分水最公平,伤了和气划不来”;西家为赡养老人起争执,就搬出家训讲道理:“养儿防老代代传,孝顺美德不能丢”。这些带着温度的调解,让邻里之间的隔阂渐渐消融,互帮互助的情谊日益浓厚,乡村里处处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氛围。
  从宴席上的“大总管”到“一约四会”的践行者,再到村里的“宣讲员”,农村支客师的角色转变,映照着乡村文明的进步轨迹。他们用乡音传递政策温度,用行动激活制度效能,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如春风化雨般浸润镇村,为赵川镇的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