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生态农业强镇之路
文章字数:1932

初秋时节,丹桂飘香,漫步在镇安县庙沟镇,旬河蜿蜒而去,水清见底;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干净整洁;农家小院沿路而建,错落有致;密植桑园桑叶茂盛,青翠欲滴……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铺展在眼前。
近年来,庙沟镇坚持把生态农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依托当地资源禀赋,通过培育新型业态、产业链延伸、生态价值转化等举措,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让秦岭深处的村庄焕发着生机,升腾着希望。一座“农业强、生态美、农民富”的经济强镇正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特色产业筑基石拉动致富“新引擎”
走进蒿坪村的食用菌产业园,上百个食用菌大棚在青山映衬下格外醒目。作为全镇“百万筒食用菌”工程的核心区域,蒿坪村今年已培育袋料食用菌100余万筒,涌现出5户“十万筒级”种植能手,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标杆。
“过去一年到头忙下来也就几千块钱收入,现在在大棚里种羊肚菌、栗蘑、香菇,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年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种植户曾博一边采摘羊肚菌一边算起增收账。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当地菌酱工坊深度挖掘食用菌资源,开发的菌干、香菇酱等产品不仅消化了70%的食用菌产出,还吸纳4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稳定在3500元以上。
中坪村致富能手袁正选从事梅花鹿养殖已经有7年历史了。自2018年起,他紧抓国家惠农政策,争取贴息贷款20余万元,从5只种鹿养起,目前已建成占地2.5亩集养殖、屠宰、包装于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场2个,年出栏肉鹿30余头,生产鹿茸几十公斤、鹿血酒近百公斤,年销售额50余万元。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袁正选讲起他的生意经头头是道。他说:“我们现在有固定的客源,去年底屠宰了32头梅花鹿,近1500公斤鹿肉不到5天就卖了个精光。鹿血酒滋肾壮阳、强身健体,按照订单销售模式,我们直接给客户邮寄到家,留下一成产品供来厂的客户品尝。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我们将生产的鹿茸、食用菌、生态黑猪肉、桑葚酒等销往全国各地。”
林下经济拓新路绿水青山成“金山”
沿着盘山公路进入五四村,600亩林下中药材基地里,毛慈菇、天麻、白及等中药材在树荫下茁壮成长。这个昔日靠砍树维持生计的村庄,如今通过“林下种植+生态保护”模式,让闲置林地变身“绿色银行”。
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增寿道出了生态转型带来的实惠:“我们通过‘党支部+产业党小组+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使中药材产业迅猛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据计算,每亩林地种药材比单纯种树收入提高5倍,仅此一项,带动五四村户均年增收3200元。”不仅如此,五四村通过争取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建成了集清洗、切片、蒸制、烘干、包装于一体的自动化生产车间2座,通过出售加工品解决了近三成中药材的销售问题。
走进双喜村百亩拐枣产业园内,六七十名农户正忙着整理藤蔓和采摘。今年收成好,预计总产45万公斤,按照当地保底价12元每公斤计算,能创收540余万元。当地注册的“喜拐枣”商标已通过质量认证,六成果品包装后直接销往商州、汉中、西安等地,其余四成则用来酿酒,目前已初具规模。不仅如此,五味子、野生菌、鲈鱼养殖等新产业,正成为双喜村富民增收的新引擎。
在双喜产业园里,退休干部、乡贤李光志满怀激动:“我从产业园的谋划到考察再到项目实施,全程参与,这都是县政协给咱们双喜村唱活了‘致富经’啊!”
在“一村示范、全镇推广”政策的带动下,庙沟镇林下经济已形成规模效应,全镇中药材种植涵盖20余个品类、面积达到2300亩,烤烟种植面积2600亩,果业林突破1000亩,林下养鸡15万只,鲈鱼养殖3万余尾,年产值5000万元。
农文旅融合赋新能古村落变身“打卡地”
从三联村再到蒿坪村,小溪潺潺的流水声、“绿阶花墙”的花香与游客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改造,庙沟镇打造20处特色微景观和45户庭院经济示范户,精心规划电影《远山花开》影视基地双庙“心之旅”路线,让每个角落都充满诗意。
三联村村民吴开明将自家老屋改造成“山语民宿”,每逢周末客房全满,供不应求。
“以前老房子空着没人管,改造后旺季一个月能赚近1万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他的经历是庙沟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依托“蒿坪蚕桑文化、中坪田园风光、双喜水韵风情”三大特色资源,庙沟镇今年推出的蚕桑研学、回马石垂钓、喜廉园烧烤等活动持续引爆乡村旅游。在蒿坪村,非遗工坊、传统豆腐坊、绿色采摘园等体验项目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300人次,带动土特产销售额同比增长45%。
“仅今年清明和‘五一’两个假期,村里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就突破50万元。”蒿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召卿拿着统计报表难掩喜悦。
如今的庙沟镇,正通过特色产业夯实发展根基,以林下经济激活生态价值,靠农文旅融合拓展增收空间,把“绿水青山”的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在秦岭深处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