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⑯ “产才共振”焕活山区菌业新生态
文章字数:1648
  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针对秦巴山区农业资源禀赋突出但却产业化发展滞后、技术人才短缺现状,以“产才共振”为破题密钥,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刚柔并济”策略,激活人才势能,在食用菌菌种研发、标准化生产与产业链延伸上实现三大跃升,探索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驱动传统菌业向智慧化、全链化、高值化新生态跃迁。
  一、案例背景
  公司以“刚性+柔性”双轨引才机制与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引擎,联合科研团队攻克菌种筛选、培育、超低温保藏等“卡脖子”技术,构建覆盖工厂化研发、智能生产和精深加工的食用菌全链智造体系。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食用菌种业创新中心与功能食用菌智慧工厂化产业引领者,以前沿科技深耕海鲜菇、蟹味菇、滑子蘑、黑木耳等功能菌产业,驱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化、高值化农业新生态跃迁,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二、具体做法
  (一)构建“刚性+柔性”双轨引才机制。实施“领军人才全职引进+专家团队柔性合作”策略,通过秦创原高层次人才项目,全职引进食用菌权威专家黄国灿为首席科学家,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攻坚团队。深度联动国家科技特派团,建立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候鸟型”专家库,创新周末工程师、项目顾问等弹性协作模式,融合微生物学、食品工程、作物学领域本硕博人才梯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极核。
  (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与南京农业大学、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共建食用菌联合研究中心,设立研究生工作站,通过双导师制定向培育6名硕博技术先锋。创建“理论精研+基地实训+产业化项目实战”三维培养模式,开发功能食用菌标准化智产课程,累计孵化技术骨干2000人次,选派骨干赴产业高地沉浸式研习,建立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技术扩散传导链,激活乡土创新基因。
  (三)紧握“产业智核”关键引擎。联合科研团队攻克菌种筛选、培育、超低温保藏等“卡脖子”技术,共同策划承担食用菌功能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提质增效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等省级科技项目,开展富硒木耳、海鲜菇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编制《山阳县富硒黑木耳生产标准技术规范》《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指导操作指南,形成核心菌种和生产技术;部署数字化信息管理智慧平台,强化种植环境、采收分选、品控溯源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保障食用菌产品优质安全。
  三、主要成效
  (一)人才支撑企业向好发展。依托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拥有专利9项,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生产基地69个、标准化大棚3300个,辐射周边区域打造整流域产业带10条,带动全县发展经营主体67家,推动食用菌产量显著提升,海鲜菇单产提升至750克,黑木耳菌包全省市场占有率高达85%,实现年收入7.8亿元、利润1.2亿元,综合产值达到16亿元。
  (二)产业集群效应已然形成。全县食用菌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进一步带动运输、包装、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围绕食用菌产业核心布局,配套建立木屑加工生产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年木屑用料2万吨,直接带动区域林业资源年增长1000万元;建立菌渣有机肥加工厂,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打造海鲜菇、黑木耳休闲食品,实现年营收1500万元。
  (三)联农带农助推产业发展。完成食用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备案,实现出口新突破。发挥农民增收示范效应,全县1万余户贫困户被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年接待观摩团120余次,推动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内部规模效应,食用菌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山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为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五好山阳”作出了贡献。
  专家点评
  卢阳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治理与创新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刚柔并济”方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筑高企业创新人才塔尖;打造“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双层技术培训体系,夯实企业人才队伍塔基,企业创新发展获得了有效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