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家 书
秦 悦
文章字数:1477
  私塾里,童稚声泉水般叮咚叮咚,大珠小珠落玉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声音飘过窗棂,飘过小院,飘过破旧低矮的村庄,飘向一望无际的田野。
  十多个村童目光清澈,水灵灵的,跟爷爷学这首古诗,摇头晃脑。他们知道那是一首好诗,爷爷没具体讲,只是让村童反反复复朗读,直到背诵。
  石头顽皮,老惦记着放学后怎么玩,魂不守舍。爷爷走过去,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目光里满是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石头调皮一笑,伸出舌头,像模像样读起来。
  教书爷爷的孙子——诗瑶也在其中,这是村里唯一私塾。
  私塾是诗瑶爷爷办的,村童免学费。
  村童的爹大都上了抗日前线。
  教书之余,爷爷常读家书,是诗瑶爹寄回来的。爷爷眼角堆满微笑,说着一句古话,“吾儿威武,生子当如是也。”爷爷惬意,村童知道那是书上的话,赞美的话。
  有时,诗瑶问爷爷,爹啥时回来?爷爷爱怜看着诗瑶,语气铿锵,掷地有声。“把倭寇赶出华夏,你爹就归来。”
  噩耗陆陆续续传来,村童爹一个个战死了,在一场又一场残酷的血战中。村里哭声此起彼伏,撕心裂肺。有一天,石头也失去了爹。石头眼泪汪汪,一想爹就哭,夜夜从梦中哭醒。爹再也回不来了,再也见不到疼自己的爹了,再也无法与爹说话了,再也听不到爹亲昵的呼唤了。石头不停地念叨。
  石头的心,像被一把无形的刀子割,生疼生疼的。爷爷来了,像和煦的阳光,温暖了石头,石头不哭了。爷爷来叫石头上学的,还带来了些银圆送给石头娘,说石头爹为国捐躯,虽死犹生,这些先留下,以后还会送的,不用为生计发愁。
  石头随爷爷去读书识字。那一天,石头出奇得认真,不再贪玩。那天学的字是戈、矛、戟,驱倭寇手中必备的利器。
  常常,爷爷接到家书,展信读完,身子颤抖,喃喃自语,说着石头们听不懂的话,目光不小心与村童纯真的目光一撞,停住了。片刻,恢复了慈祥,恢复了和蔼。
  爷爷目光落在了石头身上,朗声说,背《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石头背得顺溜、畅快。背完,爷爷颔首赞许:“石头背得好!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
  那一刻,爷爷神情坚毅,目光如炬。
  一月一封家书,准时寄来,爷爷读了感喟:我泱泱华夏,有热血男儿,何愁倭寇不灭?
  日子川流不息,在书声琅琅中轻盈滑过。读书的美妙村童触摸到了。
  某一天,读完家书,爷爷沉默半天,将目光从深邃湛蓝的天空收回,扼腕叹息:孩子,我的孩子。
  战争的硝烟一直弥漫在岁月中,仿佛那是远在天尽头的事。村子是一片净土,村童们自由快乐成长,像林间飞出飞进的鸟儿。诗瑶家最富裕、地最多。这些年,爷爷卖地、卖牲畜、卖粮食,千金散尽,不断接济村人,一举一动大人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爷爷眼不眨一下。
  跌跌撞撞的日子,艰难地向前走着。
  三年不见爹,诗瑶望穿秋水盼爹归来,可只有一封封家书。
  诗瑶爹没有回来,村里却来了一位气宇轩昂的军官,走进爷爷家,面向爷爷,双膝下跪,哭声震天,爹——
  爷爷慌忙搀起对方,快起来,孩子,我的孩子。
  军官泣不成声,一句一句讲着,让人仿佛置身尸横遍野惨绝人寰的鏖战中。军官是诗瑶爹的战友,在一次与日军的浴血奋战中,为掩护他,诗瑶爹壮烈牺牲。他们是生死兄弟,诗瑶爹临终前怕爷爷受不了打击,叮嘱军官每月寄信一封,安慰年迈的爹。后来那一封封家书,就是军官模仿诗瑶爹笔迹写成的。
  我早知道了。爷爷说,知子莫若父,细微处可见。
  壮士,我的孩子!
  爹——又是一声发自肺腑深情的呼唤,超越了亲情的呼唤。
  村外修起了衣冠冢。此时,村人都才知道诗瑶爹血染疆场,一去不复返。
  石头幡然醒悟,理解了那首诗,耳畔响起了铿锵有力的铮铮之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