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秋分养生指南:平衡身心,润燥安秋
文章字数:1467
  金秋九月,迎来健康宣传月。国家卫健委倡议通过合理膳食、科学运动、规律作息守护健康。时值秋分,昼夜平分,养生重在“阴阳平衡”。中医专家赵金生主任强调此时应注重滋阴润燥、调补脾胃、防寒保暖。以下是为您细化的一份具体实践版秋季养生指南。
  一、合理膳食:滋阴润燥,少辛多酸
  秋燥最易伤肺,饮食调理是关键,需将原则转化为每日餐桌上的具体选择。
  1.“白色食物”润燥菜单具体化
  梨:不只是生吃。具体做法:①冰糖炖雪梨:雪梨去核,放入冰糖、贝母(可选),隔水蒸炖30分钟,润肺止咳效果更佳。②秋梨膏:自制或购买成品,每日一勺温水冲服。
  银耳:具体做法:银耳莲子红枣羹。提前将银耳泡发撕成小朵,与莲子、红枣、枸杞同煮至黏稠,可作为早餐或甜品,滋阴润肤。
  莲藕:具体做法:①鲜藕汁:生藕榨汁,清热生津。②莲藕排骨汤:与排骨同煲,汤鲜味美,健脾开胃。
  山药:具体做法:①小米山药粥:山药去皮切块,与小米同煮,养胃最佳。②蓝莓山药:山药蒸熟碾成泥,淋上蓝莓酱,健脾又美味。
  2.“少辛多酸”的执行标准
  少辛:具体限制:秋季烹饪时,主动减少姜、椒、蒜、葱的用量。特别是麻辣火锅、烧烤、油炸食品等重口味食物,会明显加重秋燥,应严格控制频率。
  多酸:具体选择:①水果:山楂(可做山楂水)、葡萄、石榴、猕猴桃。②饮品:适量饮用酸梅汤、柠檬蜂蜜水,生津止渴。
  3.调补脾胃的每日功课
  早餐具体建议:以温热、柔软的粥品为主,如南瓜小米粥、山药薏米芡实粥(又称“三宝粥”),极易消化吸收。
  避免清单具体化:忌食冰镇饮料、生鱼片、凉拌菜等生冷食物;减少油腻的猪蹄汤、羊肉汤等大补之品,可改为清炖鸡汤、鱼汤。
  二、科学运动:适度温和,保暖防寒
  秋季运动的核心是“收敛”,不宜过分张扬消耗,重在巩固体内阳气。
  1.中低强度运动的具体方案
  慢跑/快走:具体参数: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以下,以运动时能轻松交谈为宜。
  登山:具体建议:选择坡度平缓的山丘,重在欣赏秋景,舒缓压力,而非追求登顶速度。
  太极拳/八段锦:具体建议:可跟随视频教程每日练习15—30分钟。重点学习“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招式,对宣发肺气、增强呼吸功能有奇效。
  2.运动时间与环境的明确选择
  最佳时间:明确为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此时阳光充足,气温适宜,避免了晨间寒湿和晚间降温。
  环境选择:尽量在公园、林地等空气质量好、环境开阔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润肺清心。
  3.保暖防寒的细节管理
  穿着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内层穿排汗速干的运动服,外层套一件防风外套。热身后可脱下外套,运动结束后立即穿上,防止寒气侵入。
  重点保护:特别要保护后颈(穿有领衣物或戴薄围巾)、腰腹部(衣服塞好,避免露腰)和脚踝(穿长袜),这些部位最易受寒。
  三、规律作息与情志调养:早卧早起,安定心神(具体实践版)
  1.作息时间具体化
  “早卧”:明确时间为尽量在晚上10:30前进入准备睡觉的状态,11点(子时)前进入睡眠,利于阴血收藏。
  “早起”:明确时间为早晨6—7点起床,顺应阳气生发。起床后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2.防寒保暖的居家细节
  足浴:具体方法:每晚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没过脚踝。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湿。
  睡眠保暖:秋季夜晚凉,入睡时一定要盖好薄被,尤其注意腹部和背部的保暖,切勿贪凉。
  3.调畅情志的实操方法
  多晒太阳:具体做法:每天上午晒背部15—20分钟。中医认为背为阳,督脉行于背,晒背能有效温通阳气,驱散抑郁情绪。
  静心活动:具体推荐:练习书法、聆听舒缓音乐、品读宁静的书籍、与朋友愉快交谈,避免长期沉浸在悲伤的秋日氛围中。
  (商洛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