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企业·融通创新⑳ 科技解码“秦岭药库”富民路
文章字数:1676
  秦地无闲草,商山多灵药。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生态环境优美,南北植物荟萃,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秦岭天然药库”。近年来,我市乘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药产业的强劲东风,借助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这一国字号招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着力打通中药材种植、研发、深加工、销售全链条,不断推动传统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一、案例背景
  中药材产业作为丹凤县传统产业,长期以来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增收项目,但前期受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足、产业链条短小等因素制约,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丹凤县以脱贫攻坚苏陕对口帮扶为契机,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切入点,引进陕西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雨丹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引领、质量为先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中药材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将中药材种植拓展到人药、兽药及植物疫苗发展领域,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积极推动商洛中药材产业稳健发展,让秦岭里的中草药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富民产业。
  二、具体做法
  (一)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中药材校企产业联盟,成立新雨丹中药研究院,与商洛学院合作组建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开展中药材种植、深加工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特色真菌野生抚育模式创新及产品开发、连翘中药材优良单株选择与示范推广等科技计划项目,委托商洛学院开展科研攻关项目6个,着力破解九节菖蒲人工栽培、白附子炮制、细辛脱毒、天麻切片、黄精炮制等技术难题。购买中国农业大学18β-甘草次酸在制备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的产品中的应用等发明专利,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二)聚焦科技人才支撑,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党建+人才+产业”工作模式,依托党支部,组建丹凤县中药材产业链专家工作站,聘请陕西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商洛学院等专家教授常年做客企业,成立山茱萸、天麻等6个中医药产业专家小院,开展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本土人才培养等工作,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
  (三)突出链主企业带动,促进中药材产业聚链成群。组织全县中药材产业上中下游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丹凤县中药材产业联盟。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引进2条小分子中药材生产线,提升山茱萸、天麻、黄芩、桔梗、茯苓等道地药材精深加工能力。先后建立并运营中药材大数据平台及电子商务系统、中药材物流基地、对标欧盟标准的中药材检测鉴定中心、全省唯一以秦岭为主题的中医药综合博物馆、西北地区唯一的药源基地民营储备库,形成集药材种植、质量管理、产品研发、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仓储营销、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体系,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聚链成群。
  三、主要成效
  (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拥有知识产权3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项、网站备案2项、商标信息8项。可生产国药“准”字号16种、“食”字号9种、“妆”字号7种,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
  (二)“秦药”品牌持续做强。培育发展“十大商药”等大宗传统道地中药材,打造“丹凤天麻”“丹凤山茱萸”等品牌产品,“秦岭药库”得到业界和市场认可,“秦药”品牌持续发展壮大,促进我市乃至全省中药材发展,叫响扮靓中国康养之都金字招牌。
  (三)联农带农成效显著。通过订单形式发展种植基地,以不低于市场平均价兜底采购,实现农民在田间地头共享科技成果。培育带动永福工贸等4家公司成为龙头企业,并在12个镇(街道)建成67个示范种植基地,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26.7万亩,年产值突破15亿元,3.2万户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2.5万元。
  专家点评
  穆荣平(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陕西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组建产业联盟、推进聚链成群、打造品牌产品等举措,走出了联农带农致富新路子,是一个科技赋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